本文深度剖析渤海银行对公业务增长缓慢的三大原因: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加剧及自身战略不足,并提出优化业务结构、加速数字化转型等建议,助力渤海银行提升对公业务竞争力。
渤海银行(09668.HK)作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后起之秀,自2020年上市以来,其对公业务(企业贷款、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的增长速度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3年渤海银行对公贷款余额约为1.2万亿元,同比增速仅为3.8%,远低于股份制银行5.1%的平均增速;2024年上半年增速进一步下滑至2.1%,成为制约其整体业绩提升的核心短板。本文从宏观环境、竞争格局、自身战略与能力三大维度,深度剖析其对公业务增长缓慢的根源。
2024-2025年,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转型期,GDP增速从2023年的5.2%降至2024年的4.8%(国家统计局数据)。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房地产行业因产能过剩或调控政策(如“三道红线”),投资意愿显著下降。渤海银行的对公客户中,制造业占比约35%、房地产占比约18%(2023年年报),这些行业的信贷需求收缩直接导致其对公贷款投放乏力。例如,2024年上半年,渤海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4.2%,成为对公业务增速下滑的主要拖累。
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深化,银行净息差(NIM)持续收窄。2023年渤海银行净息差为1.72%,较2022年下降0.15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61%。对公贷款作为银行的“低收益资产”(平均利率约4.5%,低于零售贷款的6.2%),其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银行出于利润考量,不得不将资源向零售业务倾斜,导致对公业务投入不足。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凭借庞大的网点网络(工行拥有1.6万家网点)、低廉的资金成本(2023年存款成本率约1.5%,低于渤海银行的2.1%),在对公业务中占据绝对优势。例如,2023年工行对公贷款余额达8.9万亿元,同比增速5.5%,远高于渤海银行的3.8%。国有银行还能通过“政策配套贷款”(如支持小微企业的“支农支小再贷款”)抢占优质客户,进一步挤压渤海银行的市场份额。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头部股份制银行通过“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实现对公业务的快速增长。例如,招商银行2023年供应链金融余额达1.2万亿元,同比增速12.3%;兴业银行的“兴e贴”(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量突破5000亿元。相比之下,渤海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起步较晚,2023年余额仅为1800亿元,同比增速仅4.7%,难以与头部银行竞争。
渤海银行的对公业务以“传统企业贷款”为主(占比约70%),而贸易融资、保函、保理等中间业务占比仅为30%(2023年年报)。相比之下,招商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达45%,兴业银行达42%。传统贷款的增长受限于企业信用风险和资本充足率(渤海银行2023年资本充足率为11.8%,低于监管要求的12.5%),而中间业务的低资本消耗特性未被充分利用,导致对公业务增长乏力。
渤海银行的对公数字化产品(如“渤银e贷”)功能单一,仅能满足基本的贷款申请需求,缺乏“智能风控”“供应链协同”等高级功能。例如,其供应链金融平台未与核心企业的ERP系统对接,无法实时获取物流、资金流数据,导致审批时间长达3-5天(而招商银行的“招企贷”审批时间仅需1天)。数字化能力的不足导致优质客户(如中小企业)流失,转向更便捷的头部银行。
2023年,渤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较2022年上升0.2个百分点(行业平均为1.5%)。为控制风险,银行收紧了对公贷款的审批标准,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2024年上半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2.3%)。过于保守的风险策略导致其错失了中小企业的增长机会(2024年中小企业贷款市场规模增速为6.7%),进一步加剧了对公业务的增长缓慢。
渤海银行对公业务增长缓慢的根源是宏观环境挤压、竞争格局恶化与自身能力不足的综合结果。为扭转这一局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若能有效实施上述策略,渤海银行的对公业务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增速回升,推动整体业绩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