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金重工(002487.SZ)风电产品创新战略,涵盖陆上/海上风电技术突破、欧洲高端市场拓展及财务表现,解读其如何通过研发投入实现全球竞争力提升。
大金重工(002487.SZ)作为国内风电塔筒行业首家上市企业(2010年深交所主板上市),经过二十余年深耕,已稳居全球风电海工装备制造第一梯队[0]。公司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理念,聚焦风电装备制造,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了从陆上风电到海上风电的升级,从国内市场到全球高端市场的突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供应商。本文从产品创新现状、驱动因素、市场影响、财务关联及展望等角度,系统分析大金重工的产品创新战略及成效。
大金重工的产品创新围绕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展开,重点聚焦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形成了“陆上+海上”双轮驱动的产品体系,核心创新成果如下:
陆上风电产品以管塔式风电塔架为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的轻量化、高强度及抗风性能提升。例如,针对不同地区的风速、地形特点,开发了定制化塔架设计,降低了运输及安装成本,满足了国内及新兴市场(如东南亚)的需求。
海上风电是公司产品创新的核心赛道,重点突破了大型单桩、深远海导管架、浮式基础、海上升压站等高端产品,其中:
公司通过产品创新成功进入欧洲高端风电市场,成为亚太地区唯一能够向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大规模出口海工产品的企业[0]。例如,出口欧洲的14.7MW级海塔,通过了欧盟CE认证及德国劳氏船级社(GL)认证,赢得了英国、德国、法国、丹麦等客户的高度认可,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跨越。
大金重工的产品创新并非偶然,而是研发投入、技术团队、客户需求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rd_exp)达7635.87万元,占当期营收的2.69%(营收28.41亿元)[0]。持续的研发投入用于高端产品的设计、材料试验及工艺改进,例如大型单桩的高强度钢材料研发、浮式基础的 hydrodynamic(水动力)模拟试验等。
公司管理层及技术团队具备丰富的风电行业经验,例如董事长金鑫(深耕风电领域20余年)、总经理孙晓乐(负责产品研发及市场拓展),均为行业资深人士。此外,公司与国内高校(如大连理工大学)、科研机构(如中国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
欧洲客户(如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对风电装备的质量、性能、交付周期要求极高,例如14.7MW级风机的基础产品需要满足“零缺陷”标准。这种高端需求倒逼公司进行产品创新,推动了技术升级,例如采用DAP模式(目的地交货模式),负责产品的运输及安装,提升了客户粘性。
产品创新为大金重工带来了显著的市场竞争力及业绩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通过大型单桩、深远海导管架等高端产品的创新,公司成功打破了欧洲企业对高端风电装备的垄断,成为全球风电海工装备第一梯队企业[0]。例如,欧洲市场的订单占比从2020年的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5%,客户包括西门子歌美飒、Orsted等全球知名风电企业。
产品创新驱动了海外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根据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0],净利润同比增长193.32%-227.83%,主要得益于:
公司的产品创新提升了“大金重工”的品牌影响力,成为“中国风电装备”的代表之一。例如,出口欧洲的产品通过了严格的国际认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为后续拓展日本、韩国等新兴市场奠定了基础。
大金重工的产品创新与财务表现形成了良性循环,研发投入带来了营收增长、净利润提升及市场份额扩大: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7635.87万元,占营收的2.69%[0]。持续的研发投入推动了产品升级,例如14.7MW级海塔的推出,使得公司能够承接更大规模的海外订单,营收从2020年的33.25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28.41亿元(半年营收已接近2020年全年的85%)[0]。
高端产品的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产品,例如欧洲市场的单桩产品毛利率约为25%(传统陆上塔架毛利率约为15%),主要得益于: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5.47亿元,同比增长193.32%-227.83%[0],其中海外业务贡献了约60%的净利润,充分体现了产品创新的价值。
公司将继续聚焦深远海风电装备的研发,重点推进:
大金重工的产品创新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聚焦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实现了从“国内领先”到“全球一流”的跨越。研发投入、技术团队及客户需求的协同作用,推动了产品创新的持续升级,进而带来了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及业绩的高速增长。未来,随着深远海风电市场的崛起,公司有望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巩固全球风电海工装备第一梯队的地位,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核心供应商。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信息[0]及2025年半年度财务数据[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