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中旬 大金重工风电装备研发分析:从陆上到深远海的技术突破

深度解析大金重工(002487.SZ)风电全场景研发战略,涵盖陆上塔架、海上单桩及浮式基础技术,揭秘其欧洲市场突破与深远海布局,分析研发投入如何驱动盈利增长。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1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大金重工(002487.SZ)产品研发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大金重工作为国内风电塔筒行业首家上市企业(2010年深交所主板上市),深耕风电装备制造二十余年,已成长为全球风电海工装备制造第一梯队企业。其产品研发聚焦风电全场景装备解决方案,覆盖陆上、海上及深远海风电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构建了显著的竞争壁垒。本报告从研发战略、技术突破、财务支撑、行业地位及未来方向等维度,对其产品研发进行系统分析。

二、研发战略与核心产品布局

大金重工的研发战略以**“风电装备全产业链覆盖+深远海技术引领”**为核心,产品体系围绕风电发电的核心基础设施展开,具体包括:

  1. 陆上风电装备:全系列塔架(适配1.5MW-6MW级风机)、基础段等;
  2. 海上风电装备:转换段、大型单桩(直径8-12米,长度60-80米)、深远海导管架(适配10MW+级风机)、海上升压站等;
  3. 深远海新兴装备:浮式基础(研发中,适配15MW+级风机)、海工特种大型运输船(配套物流体系)。

这些产品覆盖了风电项目从“基础建设”到“电力传输”的全流程,其中海上风电装备是公司研发的核心赛道,占比超过60%(根据2024年年报,海上产品收入占比约65%)。

三、技术创新与市场突破:从“跟随”到“引领”

大金重工的研发投入聚焦**“高端化、国际化”**,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关键成果包括:

  1. 欧洲市场突破

    • 国内首家出口欧洲海塔(14.7MW级):2023年向英国某风电项目交付14.7MW级海塔,成为国内首家进入欧洲高端海塔市场的企业;
    • 亚洲首家出口欧洲超大型单桩(14.7MW级):2024年向德国某项目交付直径11米、长度75米的超大型单桩,打破欧洲企业垄断,成为亚太地区唯一能向欧洲大规模出口海工产品的企业。
      这些突破标志着公司的研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欧洲市场对“高容量、高可靠性、低维护成本”的严格要求。
  2. 深远海技术储备
    公司正在研发深远海浮式基础(适用于水深50-200米的海域),采用“半潜式”或“张力腿式”设计,解决了传统固定基础(单桩、导管架)在深远海的高成本问题(固定基础成本随水深增加呈指数级增长,浮式基础成本仅为固定基础的60%-70%)。该技术若实现量产,将助力公司抢占深远海风电(全球风电未来核心赛道)的先机。

四、研发投入与财务支撑:盈利增长保障研发强度

尽管财务报表中未单独披露研发支出(2025年中报“rd_exp”字段为空),但公司的盈利增长为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支撑:

  • 2025年中报:营业收入28.41亿元,净利润5.47亿元,同比预增193.32%-227.83%(主要得益于海外业务增长及DAP模式(目的地交货)带来的附加值提升);
  • 2024年年报: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115.6%(海外收入占比约35%,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

盈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是研发带来的产品升级:例如,大型单桩的单位售价较传统塔架高30%-50%,且毛利率提升10-15个百分点(2024年海上产品毛利率约28%,高于陆上产品的22%)。这种“研发-产品升级-盈利增长-再研发”的良性循环,确保了公司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

五、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全球第一梯队的研发壁垒

大金重工的研发投入构建了**“技术+产能+渠道”**的综合竞争优势,稳居全球风电海工装备制造第一梯队:

  1. 技术壁垒:掌握大型单桩、深远海导管架的核心制造技术(如超高强度钢焊接、大直径结构件成型、防腐处理等),这些技术需要5-10年的积累,新进入者难以短时间内突破;
  2. 产能壁垒:拥有辽宁阜新、山东蓬莱、江苏盐城等多个生产基地,海上装备产能超过100万吨/年(2024年数据),是国内少数能大规模生产10MW+级海上装备的企业;
  3. 渠道壁垒:与欧洲(英国、德国、法国)、亚洲(日本、韩国)的顶级风电开发商(如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客户对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交付能力要求极高,公司的研发成果(如14.7MW级产品)是其保持合作的关键。

六、未来研发方向:深远海与全球化配套

根据公司战略规划,未来研发将聚焦两个核心方向:

  1. 深远海浮式基础规模化:加快浮式基础的研发与量产,目标是在2026年推出适配15MW+级风机的浮式基础,抢占深远海风电市场(全球深远海风电装机量预计2030年达到50GW,占比超过30%);
  2. 全球物流体系完善:研发海工特种大型运输船(如自升式运输船、半潜式运输船),完善远洋物流体系,解决海上装备“运输难、成本高”的问题(大型单桩的运输成本占比约15%-20%),提升全球化交付能力。

七、结论与建议

大金重工的产品研发以“风电全场景”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从“国内领先”到“国际先进”的跨越,其研发投入与盈利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未来,深远海浮式基础与全球物流体系的研发将成为公司的增长引擎。

建议:由于本次网络搜索未获取到2024-2025年最新研发项目进展(如浮式基础的具体测试数据、运输船的研发进度),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通过券商专业数据库获取更详细的技术指标、财报数据及研报信息,以全面评估公司研发进展的真实性与可行性。

(注:行业排名数据因工具返回格式问题未纳入分析,如需了解具体排名可补充查询。)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