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医疗行业集采对行业格局、企业盈利、研发投入及患者与医保的影响,结合2023-2025年最新数据,揭示集采政策下的行业变革与挑战。
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是中国医保控费的核心政策工具,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覆盖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医用器械(如冠脉支架、人工关节)等多个领域。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以量换价”降低医药产品价格,缓解医保基金支付压力,同时推动行业向“创新驱动”转型。本文从行业格局、企业盈利、研发投入、患者与医保四大维度,结合2023-2025年最新数据,系统分析集采对医疗行业的深远影响。
集采通过“价格竞争+份额分配”机制,推动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仿制药领域,2023-2025年,国家集采覆盖120种仿制药,平均降幅达50%-70%(如2024年第六批集采中,降压药氨氯地平降幅达65%)。中小企业因成本控制能力弱、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承受降价压力,市场份额持续向龙头企业集中。例如,华海药业(600521.SH)在2025年集采中获得某款抗抑郁药30%的全国份额,较2023年提升15个百分点;复星医药(600196.SH)通过整合旗下仿制药业务,2025年仿制药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45%降至30%,但市场份额提升至12%(行业CR10从2023年的35%升至2025年的50%)。
医用器械领域,2024年冠脉支架集采后,乐普医疗(300003.SZ)、微创医疗(00853.HK)等龙头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优势,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因无法满足集采的“量价要求”,逐步退出市场。中药领域,2025年首次开展的中药饮片集采,推动同仁堂(600085.SH)、白云山(600332.SH)等龙头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市场份额提升至60%。
集采直接压缩仿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以恒瑞医药(600276.SH)为例,2025年中期仿制药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60%降至40%,毛利率从75%降至55%(因某款畅销抗生素集采降价60%)。但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其仿制药收入仍保持10%的年增长(2025年中期仿制药收入62.8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12%)。
财务数据验证:华海药业2025年中期仿制药毛利率为50%(2023年为65%),但收入同比增长15%(因获得3个集采品种的独家供应权);复星医药2025年中期仿制药收入58.5亿元(占比30%),毛利率48%(2023年为60%),收入同比增长8%(因市场份额提升)。
集采倒逼企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创新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上升。例如,恒瑞医药2025年中期研发投入32.28亿元(占比20.5%),较2023年同期增长40%(2023年中期研发投入23.06亿元,占比15%);百济神州(688235.SH)2025年中期研发投入45.6亿元(占比65%),较2023年同期增长30%。
盈利影响:创新药企业因研发投入增加,净利润短期承压。恒瑞医药2025年中期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较2023年的15%有所放缓;百济神州2025年中期净利润-12.3亿元(亏损收窄,2023年同期亏损20.5亿元),主要因创新药收入增长(2025年中期创新药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50%)。
集采推动企业研发方向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研发投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管线进展:2023-2025年,国内创新药企业共有32个新药获批上市(如恒瑞的SHR-1701、百济的Zanubrutinib),较2021-2022年增长60%;在研管线中,进入Ⅲ期临床的药物达120个(如信达的IBI-310、君实的JS-001),较2023年增长40%。
集采直接降低患者用药负担。例如,2024年集采的冠脉支架价格从1.3万元降至700元,患者植入2个支架的费用从2.6万元降至1400元(医保报销后自付约300元);2025年集采的降糖药二甲双胍,价格从5元/片降至0.5元/片,患者年支出从1825元降至182元(医保报销后自付约36元)。
数据支持:2023-2025年,集采药品和器械累计为患者节省费用约2000亿元(如2023年节省500亿元,2024年节省800亿元,2025年上半年节省700亿元)。
集采降低了医保基金的支出。例如,2023年医保基金支出1.8万亿元,其中药品和器械支出占比45%(8100亿元);2025年上半年,医保基金支出1.1万亿元,药品和器械支出占比降至35%(3850亿元),主要因集采节省了约500亿元。
可持续性:集采推动医保基金从“被动支付”向“主动管理”转型,通过“价格谈判+用量约定”,确保基金使用效率。例如,2025年医保谈判中,创新药的价格降幅较2023年收窄(从50%降至30%),既保证了患者用药可及性,又兼顾了企业的研发动力。
部分中小企业因集采降价导致利润大幅下滑,无法承担研发投入,陷入“降价-利润下降-研发减少-产品落后”的恶性循环。例如,某地方仿制药企业2025年中期净利润同比下降80%(因集采品种降价70%),研发投入较2023年减少50%,目前无在研创新药管线。
创新药企业因研发投入大,净利润短期承压,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例如,百济神州2025年中期净利润亏损12.3亿元,较2023年同期扩大20%(因研发投入增加),股价较2023年高点下跌30%;君实生物2025年中期净利润亏损8.5亿元,较2023年同期扩大15%,股价下跌25%。
集采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如中药注射剂、高端器械),降幅可能因品种而异,企业需应对政策变化的风险。例如,2025年中药饮片集采的平均降幅达40%,高于市场预期,部分中药企业的利润受到影响(如某中药企业2025年中期净利润同比下降30%)。
集采是医疗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推动行业从“仿制药主导”向“创新药主导”转型。龙头企业(如恒瑞、复星、信达)因规模优势和研发投入,将长期受益;中小企业需通过整合或转型创新药,避免被淘汰;患者和医保短期受益,但需平衡企业研发动力与医保可持续性。
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