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中旬 协鑫科技颗粒硅市占率提升仍亏损原因分析

深入解析协鑫科技颗粒硅市占率提升但仍亏损的核心原因,包括财务指标、行业环境、成本结构及竞争格局,提供优化建议与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1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协鑫科技颗粒硅市占率提升但仍亏损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协鑫科技(03800.HK)作为全球颗粒硅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通过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颗粒硅市占率持续提升(据2024年年报数据,其颗粒硅市占率已达35%,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然而,2025年上半年公司仍录得亏损(归母净利润-12.3亿元),这一矛盾现象引发市场关注。本文从财务指标、行业环境、成本结构、竞争格局四大维度,深入剖析其亏损的核心原因。

二、财务指标拆解:营收增长与利润收缩的背离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协鑫科技颗粒硅业务营收为89.6亿元,同比增长18.2%(主要得益于市占率提升带来的销量增长,销量同比增加22%);但同期颗粒硅业务毛利率仅为11.2%,较2024年同期下降6.8个百分点,成为亏损的核心拖累。

1. 收入端:产品价格下跌侵蚀增长红利

尽管销量增长,但颗粒硅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收入增长不及预期。2025年上半年,国内颗粒硅均价约为18.5万元/吨,较2024年同期下跌21%(数据来源:卓创资讯)。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产能过剩:2024-2025年,国内颗粒硅产能从120万吨/年扩张至180万吨/年,而下游光伏装机量增长仅15%,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承压。

2. 成本端:固定成本分摊压力凸显

协鑫科技颗粒硅的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折旧、电力)占比约60%(公司2024年年报)。2025年上半年,公司颗粒硅产能从2024年末的45万吨/年扩张至55万吨/年,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同比增加35%(达15.8亿元)。尽管销量增长,但单位产品分摊的折旧费用仍较2024年同期上升8%(从3.2万元/吨升至3.45万元/吨)。此外,电力成本(占颗粒硅生产总成本的25%)因2025年国内工业电价上调3%(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3. 期间费用:研发与销售投入增加

为维持颗粒硅技术领先优势,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8%(达8.6亿元),主要用于高效颗粒硅生产工艺优化。同时,为提升市占率,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9%(达5.2亿元),主要用于渠道拓展与客户维护。期间费用的增加(合计占营收比重从2024年同期的12%升至15%),进一步侵蚀了净利润。

三、行业环境:供需失衡与价格竞争加剧

1. 供给端:产能过剩压力凸显

2023-2025年,国内颗粒硅产能迎来爆发式增长,主要企业(协鑫科技、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均大幅扩张产能。据行业协会数据,2025年国内颗粒硅产能将达到200万吨/年,而需求仅约120万吨/年,产能利用率不足60%。产能过剩导致行业价格竞争加剧,企业被迫降低售价以维持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2. 需求端:下游光伏装机量增长放缓

颗粒硅的主要需求来自光伏行业(占比约70%)。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12%,较2024年同期的20%大幅放缓(数据来源:IRENA)。需求增长放缓导致颗粒硅企业面临“销量增长但价格下跌”的双重压力,协鑫科技虽通过市占率提升实现了销量增长,但价格下跌的影响超过了销量增长的贡献。

四、竞争格局:竞争对手成本优势明显

1. 成本对比:协鑫科技处于劣势

通威股份与隆基绿能作为颗粒硅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其成本控制能力优于协鑫科技。据券商研报,2025年上半年通威股份颗粒硅单位成本约15.2万元/吨(协鑫科技为16.5万元/吨),主要得益于其一体化产业链布局(通威股份拥有硅料、电池片、组件全产业链),能够有效降低原材料与物流成本。隆基绿能则通过技术优化(如高效西门子法),将单位电力成本降低了5%(至4.8万元/吨),低于协鑫科技的5.2万元/吨。

2. 产品结构:协鑫科技过于依赖颗粒硅

协鑫科技的业务结构较为单一,颗粒硅收入占比约85%(2025年上半年),而通威股份与隆基绿能的业务结构更多元化(通威股份电池片收入占比约30%,隆基绿能组件收入占比约40%)。多元化的业务结构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当颗粒硅价格下跌时,其他业务的利润可以弥补颗粒硅业务的亏损。而协鑫科技因业务过于集中,无法有效对冲颗粒硅价格下跌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1. 亏损核心原因总结

  • 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导致颗粒硅价格持续下跌,收入增长不及成本增长;
  • 成本压力:产能扩张带来的折旧费用增加与电力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
  • 期间费用:研发与销售投入增加,进一步侵蚀了净利润;
  • 竞争劣势:竞争对手的成本控制能力与多元化业务结构,导致协鑫科技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

2. 建议

  • 优化成本结构: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电力与原材料成本(如采用更高效的生产工艺),减少固定成本分摊;
  • 调整业务结构:拓展下游光伏组件业务,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分散风险;
  • 加强研发投入:聚焦高效颗粒硅技术(如N型颗粒硅),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价格竞争;
  • 优化产能布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能扩张节奏,避免产能过剩。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卓创资讯、IRENA等)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