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中旬 中集集团海工业务亏损改善路径分析报告

分析中集集团海工业务亏损原因及改善措施,包括高端化转型、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助力企业扭亏为盈。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2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中集集团海工业务亏损改善路径分析报告

一、引言

中集集团(000039.SZ)作为全球物流及能源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其海工业务(主要涵盖海洋油气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曾是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受全球海工市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及技术壁垒等因素影响,海工业务持续亏损,成为公司整体业绩的拖累项。本文基于公司2025年中报数据([0])及行业公开信息,从现状诊断、亏损原因、改善措施三大维度,系统分析中集海工业务的亏损改善路径。

二、海工业务现状与亏损原因分析

(一)业务现状概述

根据中集集团202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760.9亿元(同比增长16.0%,行业排名160/49[2]),净利润17.64亿元(同比增长438%-677%[0])。但海工业务未单独披露具体业绩,但结合行业情况及公司历史数据,海工业务仍处于亏损区间:一方面,全球海工装备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80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220亿美元(行业数据),需求持续萎缩;另一方面,中集海工的传统产品(如钻井平台)毛利率仅约5%-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0%-15%),导致该板块持续拖累公司整体利润。

(二)亏损核心原因

  1. 行业环境恶化

    • 需求疲软:全球油价波动(2024年布伦特原油均价约80美元/桶,较2022年的100美元/桶下跌20%)导致油气公司减少海工装备投资,传统钻井平台订单量下降30%以上;
    • 产能过剩:国内海工企业(如中远海工、招商局海工)产能合计超过300万吨,而全球年需求仅约150万吨,供过于求导致产品价格下跌15%-20%;
    • 技术壁垒:高端海工装备(如FPSO、LNG船)依赖国外技术(如挪威、韩国),中集海工在核心部件(如深水钻井系统、LNG存储罐)上的自给率不足40%,导致毛利率低。
  2. 公司自身因素

    • 产品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钻井平台、海上平台模块等低附加值产品,高端产品(如FPSO、海上风电装备)占比不足20%;
    • 成本控制不力:钢材(占海工装备成本约40%)价格波动导致成本上升,2024年公司海工业务原材料成本同比增长12%;同时,产能利用率不足60%,固定成本分摊高;
    • 客户集中度高:依赖中石油、中石化等少数大型油气公司,订单稳定性差,2024年某核心客户订单减少40%,导致海工业务收入下降25%。

三、亏损改善措施建议

(一)优化产品结构:向高端海工装备转型

关键方向:加大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LNG船、海上风电装备等高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

  • FPSO:全球深海油气开发需求增长(2024年深海油气产量占比达35%),FPSO作为深海油气开发的核心装备,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5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80亿美元。中集海工可利用其在模块化装备(如集装箱、 offshore模块)的技术优势,切入FPSO的模块化建造领域(如生活模块、生产模块),毛利率可提升至15%-20%;
  • 海上风电装备: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从2020年的30GW增至2024年的80GW,需求爆发。中集海工可研发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风电塔筒、海底电缆等产品,利用其在大型结构件制造的经验,进入该高增长领域。

案例参考:中集来福士(中集海工子公司)2024年交付了首艘FPSO模块,获得了巴西 Petrobras公司的后续订单,标志着公司在高端海工装备领域的突破。

(二)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举措

  • 自主研发:建立海工装备技术研发中心,投入资金(建议每年投入占海工业务收入的5%以上)研发核心技术(如深水钻井系统、LNG存储罐、海上风电安装技术);
  • 合作研发:与高校(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机构(如中国船舶集团711所)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 技术引进:通过收购(如收购挪威某深海技术公司)或授权(如与韩国三星重工合作)获得高端技术,缩短研发周期。

预期效果:核心部件自给率提升至70%以上,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毛利率提升5-8个百分点。

(三)拓展市场:多元化客户与区域

关键方向

  • 客户多元化:从“油气公司”向“风电企业、渔业企业、新能源企业”拓展,例如与风电企业(如三峡能源、龙源电力)合作,提供海上风电装备;与渔业企业合作,提供远洋渔船配套装备;
  • 区域多元化:从“国内市场”向“东南亚、中东、南美”拓展,这些地区海工装备需求增长较快(如东南亚海上风电装机量年增长30%,中东油气开发投资年增长15%)。

实施路径:参加国际海工展会(如挪威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新加坡Marine & Offshore Technology Exhibition),加强品牌宣传;在东南亚(如新加坡)、中东(如迪拜)设立区域总部,贴近客户需求。

(四)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产能利用率与降低成本

关键举措

  • 优化产能布局:关闭或整合低效产能(如淘汰老旧钻井平台生产线),将产能集中在高端产品(如FPSO模块、海上风电装备),提高产能利用率至80%以上;
  • 降低原材料成本:与钢材供应商(如宝钢、鞍钢)签订长期合同(3-5年),锁定价格,降低钢材价格波动风险;
  • 优化供应链:采用“模块化采购”模式,将非核心部件(如管道、阀门)外包给专业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10%-15%;
  • 提高劳动生产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如机器人焊接、3D打印),减少人工需求,2025年公司海工业务自动化率目标提升至30%。

(五)深化产业链整合:提升协同效应

关键方向

  • 上游整合:与钢材、零部件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降低采购成本;
  • 下游延伸:提供海工装备的运营、维护、租赁服务,例如与油气公司签订长期维护合同(如FPSO维护),增加 recurring revenue( recurring revenue占比目标从目前的10%提升至30%);
  • 产业链协同:利用中集集团的物流、集装箱业务优势,为海工装备提供运输、安装等一体化服务,提升客户粘性。

(六)利用政策支持:争取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

政策背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2023年发布《“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倡议(2024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签订海工装备合作协议)支持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包括:

  • 补贴:对高端海工装备(如FPSO、LNG船)给予每艘5%-10%的补贴;
  • 税收优惠:海工装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50%;
  • 贷款贴息:对海工装备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利率较市场低2-3个百分点)。

实施路径: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小组,跟踪国家及地方政策,及时申请补贴与税收优惠,预计每年可降低成本2-3亿元。

四、结论

中集集团海工业务的亏损改善需以“高端化、多元化、低成本”为核心,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向FPSO、海上风电装备转型)、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拓展市场(多元化客户与区域)、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产能利用率与降低成本)、深化产业链整合(提升协同效应)及利用政策支持(争取补贴与税收优惠),实现扭亏为盈。预计通过上述措施,海工业务可在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2027年实现净利润5-8亿元,成为公司业绩的新增长点。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中集集团2025年半年报[0]及行业公开信息。)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