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低价高配策略的盈利可持续性分析 | 财经研报

本文深入分析零跑汽车的低价高配策略,探讨其盈利可持续性,包括成本控制、销量规模效应及行业竞争挑战,为零跑汽车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2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零跑汽车低价高配策略的盈利可持续性分析

一、引言

零跑汽车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NEV)市场的新势力代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低价高配”策略,通过在同价位车型中提供更丰富的配置(如高阶辅助驾驶、大尺寸屏幕、长续航电池),快速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然而,这一策略的核心矛盾在于:更高的配置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若销量规模或成本控制能力不足,可能导致盈利空间被压缩甚至亏损。本文从策略逻辑、盈利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三个维度,结合行业背景与企业现状,分析其盈利可持续性。

二、低价高配策略的核心逻辑与现状

1. 策略目标:抢占市场份额,建立用户基础

零跑的低价高配策略本质是以性价比为核心的市场渗透策略。在NEV市场竞争加剧(2025年上半年中国NEV渗透率已达35%)的背景下,中低端市场(10-15万元区间)仍是最大的增量市场(占NEV总销量的60%以上)。零跑通过“低价”降低用户购买门槛,“高配”提升产品竞争力,快速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目标是在成长期积累足够的销量规模,为后续盈利奠定基础。

2. 现状:销量增长与盈利压力并存

根据公开数据(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5%至12万辆,位居中国NEV品牌第8位(行业排名前10),但毛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约-5%),尚未实现正向盈利。这一数据反映出:低价高配策略有效拉动了销量,但成本控制尚未跟上销量增长的步伐

三、盈利支撑的关键因素分析

低价高配策略能否持续支撑盈利,核心在于**“成本控制能力”与“销量规模效应”**的平衡,具体可拆解为以下几点:

1. 成本控制: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

零跑的“低价高配”需建立在低成本的配置投放之上。例如,零跑自研的“四合一”电驱系统(电机、控制器、减速器、DC/DC)可降低约20%的成本;通过与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签订长期协议,锁定电池价格(电池成本占电动车总成本的40%左右)。若能持续提升供应链垂直整合度(如自研电池),可有效对冲配置升级带来的成本压力。

2. 销量规模:规模效应能否覆盖固定成本

新能源汽车的固定成本(研发、生产线、供应链)极高,需通过销量增长摊薄。零跑2025年目标销量为30万辆,若能实现,将进入“规模效应拐点”(通常NEV厂商的盈亏平衡点约为20-30万辆)。届时,单位固定成本将显著下降,配合成本控制措施,毛利率有望转正(参考比亚迪2023年销量突破300万辆后,毛利率提升至20%)。

3. 定价策略:避免陷入“价格战陷阱”

低价高配的核心是“性价比”,而非“绝对低价”。若零跑为抢占市场过度降价,可能导致毛利率进一步收缩(如2024年特斯拉降价后,毛利率从25%降至18%)。因此,零跑需通过产品差异化(如针对家庭用户的“大空间+高安全”配置)维持定价权,避免与比亚迪、五菱等厂商陷入恶性价格竞争。

四、面临的挑战:盈利可持续性的潜在风险

1. 行业竞争加剧,定价空间压缩

202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比亚迪推出“秦PLUS DM-i”(10万元级插混车型),特斯拉Model 3/Y降价至20万元以下,五菱宏光MINI EV持续占据微型车市场主导地位。零跑的10-15万元区间产品(如零跑C11、C01)面临直接竞争,若无法通过配置或技术差异化提升产品力,可能被迫降价,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2. 成本压力:电池与原材料价格波动

电池成本是电动车的核心成本,若锂、镍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如2024年锂价从20万元/吨涨至30万元/吨),将直接侵蚀零跑的毛利率。尽管零跑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了部分电池成本,但仍需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3. 品牌与产品结构:低端化陷阱

低价高配策略可能导致品牌形象“低端化”,影响后续高端产品的推出(如零跑C01的高端版本销量占比不足10%)。若零跑无法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如推出2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长期将依赖中低端市场,而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远低于高端市场(如特斯拉Model S/X的毛利率约30%,而Model 3/Y约18%)。

五、结论:可持续性的判断与建议

零跑汽车的低价高配策略在短期内(1-2年)可支撑销量增长,但长期(3-5年)能否盈利取决于成本控制与产品升级的能力

  • 乐观场景:若零跑能实现2025年30万辆销量目标,通过自研技术(如电池、电驱)降低成本,毛利率有望提升至10%以上,实现盈利。
  • 悲观场景:若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或成本控制不及预期,零跑可能陷入“销量增长但盈利恶化”的困境,需依赖外部融资维持运营。

建议:零跑需在“低价高配”的基础上,加快技术研发(如固态电池、高阶自动驾驶),提升产品差异化;同时,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如推出高端车型),提高高端产品占比,从而提升整体毛利率。此外,加强供应链管理(如与电池厂商建立深度合作),降低成本波动风险,也是实现盈利可持续性的关键。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