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中旬 中国核电在建机组装机容量占比20.1%,行业领先优势分析

本文深入分析中国核电2025年在建机组装机容量占比达20.1%的数据来源、计算逻辑及战略意义,解读其在三代核电技术迭代与海外布局中的行业领先地位及未来业绩增长潜力。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3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中国核电在建机组装机容量占比分析报告

一、引言

中国核电(601985.SH)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旗下核心核电运营平台,其装机容量规模及扩张进度是反映公司成长能力与行业地位的关键指标。在建机组装机容量占比(在建容量/总装机容量)不仅体现了公司当前的产能扩张力度,也预示着未来电力输出能力的增长潜力。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及公开信息,从数据来源与计算逻辑当前占比分析行业对比视角战略意义解读四大维度展开深入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计算逻辑说明

(一)核心数据获取

本文所需的总装机容量在建机组装机容量数据均来自中国核电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于2025年8月28日披露)及券商API数据库[0]。其中:

  • 总装机容量:指公司已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之和(含控股及参股项目,按权益法计算);
  • 在建机组装机容量:指公司已开工建设但尚未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含控股项目及待核准的储备项目)。

(二)占比计算逻辑

在建机组装机容量占比 = 在建机组装机容量 ÷ (总装机容量 + 在建机组装机容量)× 100%
注:此处采用“总装机容量+在建容量”作为分母,更准确反映公司当前及未来可释放的产能规模,符合核电行业“产能周期长、前置投入大”的特点。

三、当前在建机组装机容量占比分析

(一)最新数据披露(2025年上半年)

根据中国核电2025年半年度报告[0],截至2025年6月30日:

  • 总装机容量:1923.5万千瓦(其中控股机组1785.2万千瓦,参股机组138.3万千瓦);
  • 在建机组装机容量:486.8万千瓦(均为控股项目,包括“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4台、“国和一号”示范机组2台);
  • 在建机组占比:486.8 ÷ (1923.5 + 486.8) × 100% ≈ 20.1%。

四、占比背后的行业与公司战略解读

(一)行业背景:核电进入“规模化扩张”新阶段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核电发展规划(2024-2030年)》,未来5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目标为8000万千瓦(2023年末为5200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约560万千瓦[1]。中国核电作为行业龙头(市场份额约37%),其在建容量占比(20.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15%),体现了公司在行业扩张中的引领地位。

(二)公司战略:“三代核电+出海”双轮驱动

  1. 三代核电技术迭代:在建机组中,“华龙一号”(如福建漳州3、4号机组)与“国和一号”(如山东海阳3、4号机组)占比达85%,较2024年提升12个百分点。三代机组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堆芯熔化概率降低至10⁻⁷/堆年)与经济性(发电成本较二代机组低15%-20%),是公司未来产能的核心增长点[0]。
  2. 海外产能布局:公司通过中核集团旗下“华龙国际”平台,参与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机组(已商运)及阿根廷阿图查3号机组(在建)的建设,海外在建容量约120万千瓦(占总在建容量的24.6%),未来将逐步贡献业绩增量。

(三)未来展望:产能释放周期与业绩弹性

根据核电项目建设周期(约5-6年),中国核电2025年在建的486.8万千瓦机组预计将在2030-2031年集中商运。假设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500小时(行业标杆水平),每千瓦时电价为0.4元(含税),则新增产能每年将贡献约146亿元的营业收入(486.8万千瓦×7500小时×0.4元/千瓦时),占2024年营业收入(420亿元)的34.8%,业绩弹性显著[0]。

五、风险提示

  1. 项目延迟风险:核电项目受 regulatory审批、设备供应(如蒸汽发生器、反应堆压力容器)及施工进度影响,可能出现延迟商运的情况(如2024年阳江5号机组延迟6个月);
  2. 电价波动风险:核电电价实行“标杆电价+市场化交易”模式,若市场化交易电价下降,将影响新增产能的收益水平;
  3. 技术迭代风险:四代核电技术(如高温气冷堆、快堆)的商业化进程可能对三代机组形成替代压力(如2025年国家能源局启动四代核电示范项目招标)。

六、结论

中国核电2025年上半年在建机组装机容量占比约20.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了公司在三代核电技术迭代与海外产能布局中的领先优势。未来随着在建机组的逐步商运,公司产能规模与业绩水平将实现显著提升,但需关注项目延迟、电价波动及技术迭代等风险。从长期来看,中国核电作为行业龙头,有望受益于国家核电规模化扩张的政策红利,维持稳健增长。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公司公告及券商API数据库[0],行业数据来自国家能源局[1]。)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