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中国核电市场份额变化(2015-2024年),包括装机容量、发电量占比等核心指标,探讨政策、技术与竞争格局的影响,并预测未来市场份额趋势。
市场份额是企业在行业中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对于核电企业而言,装机容量占比(反映产能规模)和发电量占比(反映实际产出与市场渗透)是两个关键指标。其中,发电量占比更能体现企业的运营效率与市场实际贡献,因为它不仅取决于装机规模,还与机组利用小时数、可靠性等因素相关。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开数据(2024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从2015年的2714万千瓦增长至2024年的7089万千瓦,年复合增长率约11.2%;发电量从2015年的1707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4175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约10.8%。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双碳”目标下的清洁能源转型政策,以及三代核电技术(如华龙一号)的商业化应用。
中国核电(601985.SH)作为国内核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市场份额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
“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推动核电成为清洁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柱。国家能源局2023年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将核电列为“基荷能源”,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中国核电作为龙头企业,受益于政策对三代核电技术的倾斜(如华龙一号的“国之重器”定位),新增机组审批与建设进度明显快于行业平均,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中国核电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中国核电(38%装机份额)、中广核(28%)、国家电投(15%)占据了约81%的市场份额。其中,中国核电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华龙一号)与产业链一体化(从核燃料到运维的全流程覆盖),而中广核主要依赖二代改进型机组(如CPR1000),国家电投则聚焦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核电份额较小。这种格局下,中国核电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根据中国核电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券商API),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9.7亿元,同比增长18.6%;净利润111.0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发电量增长是主要驱动因素:上半年发电量约8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占全国核电发电量的41%(高于2024年的38%)。这一增长直接来自市场份额的提升(装机容量增长12%,利用小时数提升3%)。
公司202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达429.98亿元,同比增长21.5%,主要用于华龙一号机组的建设(如2024年获批的3台机组)。这些投资将在2026-2028年逐步转化为产能,预计到2030年,公司装机容量将达到3500万千瓦,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40%左右。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机组利用小时数达3750小时(同比增长3%),高于行业平均的3600小时。这一效率提升主要来自技术改进(如华龙一号的数字化运维系统减少了停机时间)和管理优化(如预防性维护计划降低了故障发生率)。运营效率的提升使得公司在装机容量增长的同时,发电量增长更快,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随着更多华龙一号机组的投产(2025-2030年预计新增8台),中国核电的装机容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达到3500万千瓦,占行业总装机的40%左右。同时,随着机组利用小时数的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30年达到7800小时),发电量占比将达到45%,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巩固。
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达8.5亿元,同比增长15%),推动华龙一号技术的升级(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的研发),并深化产业链一体化(如核燃料循环产业的布局),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双碳”目标下,核电的清洁能源属性将更加突出,国家能源局预计203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中国核电作为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如机组审批优先、电价补贴)。同时,随着电力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如现货市场的推广),公司的运营效率优势将更加明显,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核电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35%增长至2024年的38%,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优势与规模扩张。未来,随着更多华龙一号机组的投产与运营效率的提升,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至40%左右,成为中国核电行业的绝对龙头。其财务表现(收入、净利润、固定资产投资)也将持续受益于市场份额的增长,展现出强劲的长期竞争力。
(注:报告中行业数据来自国家能源局公开信息,企业财务数据来自券商API(601985.SH 2025年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