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碧桂园人才流失的核心原因,提出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文化关怀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并参考万科、龙湖等行业案例,为房企人才管理提供参考。
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02007.HK)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自1992年成立以来,凭借“高周转”战略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之一,并于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当前房地产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人才已成为企业应对战略调整、推动产品创新(如智慧地产、绿色建筑)及提升运营效率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受行业周期波动、企业战略转型等因素影响,人才流失问题已成为碧桂园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本文基于房企行业共性特征及碧桂园的企业属性,从原因分析、解决策略及行业案例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的人才流失解决方案。
尽管缺乏碧桂园人才流失的直接数据,但结合房地产行业调整期的共性问题及碧桂园的企业战略特征,其人才流失的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自2020年“三道红线”政策实施以来,碧桂园进入“降负债、去库存”的战略收缩期,业务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益运营”。这种战略转型导致部分部门(如土地拓展、营销)的员工面临岗位调整或优化,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选择离职。
根据《2024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薪酬报告》,房企核心岗位(如研发总监、营销总经理、区域经理)的薪酬水平呈现“头部集中”特征,万科、保利等企业的核心岗位薪酬较行业均值高20%-30%。碧桂园作为行业龙头,其薪酬体系可能因“高周转”模式的成本控制要求,导致核心岗位薪酬低于行业75分位,难以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
碧桂园的组织架构以“区域-项目”两级管控为主,层级较多(如区域总经理-城市公司总经理-项目总监-项目经理),年轻员工(如校招“碧业生”)难以快速晋升至核心岗位。此外,专业序列(如工程、设计)的晋升路径不清晰,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因“职业天花板”问题离职。
碧桂园的企业文化以“业绩导向”为核心,强调“结果第一”,可能忽视员工的情感需求(如工作与生活平衡、个人价值实现)。例如,项目一线员工长期面临“996”工作制,缺乏足够的休息与家庭陪伴,导致归属感下降。
针对上述原因,碧桂园需构建“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文化关怀”三位一体的人才保留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万科的“新动力”计划是针对校招员工的系统培养体系,包括“轮岗历练”(在总部、区域、项目之间轮岗1-2年)、“导师制”(由区域总经理担任导师)及“项目负责人”机会(如让优秀新动力担任小型项目的项目经理)。该计划使万科的校招员工 retention 率(3年)达到85%以上,成为行业标杆。
龙湖的“仕官生”计划聚焦于培养未来的管理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如入职前的“龙湖学院”培训)、“岗位历练”(如在营销、工程、设计等岗位轮岗)及“高层对话”(如与龙湖 CEO 定期交流),使仕官生在3-5年内晋升至经理级岗位。该计划的 retention 率(5年)达到70%,为龙湖的战略扩张提供了人才支撑。
碧桂园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不仅影响其短期的战略执行,更威胁其长期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需从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文化关怀三个核心维度入手,构建系统性的人才保留体系。通过优化薪酬体系提升竞争力、强化职业发展打通晋升通道、重构企业文化增强归属感,碧桂园可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参考万科、龙湖等企业的成功案例,碧桂园需结合自身特点(如“高周转”模式、区域化布局)调整策略,确保措施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针对区域项目一线员工,可增加“区域内轮岗”机会,减少异地工作的不便;针对专业人才(如工程、设计),可设立“专业委员会”(如工程技术委员会),赋予其更多的决策权力,提升其职业成就感。
总之,人才是碧桂园的核心资产,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需“以人为本”,将员工需求与企业战略结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