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研发投入规模、结构及效率,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7.06亿元,新能源占比75%,与比亚迪等行业龙头对比,提出优化建议。
广汽集团(601238.SH)作为国内老牌汽车企业,以“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等合资品牌起家,近年来加速向自主品牌转型,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出“广汽埃安”“传祺新能源”等核心品牌。研发投入是自主品牌崛起的核心驱动力,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0]及行业公开信息,从规模趋势、结构特征、效率评估、行业对比等维度,对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研发投入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券商API数据[0],广汽集团2025年上半年合并报表研发支出(rd_exp
)为7.06亿元(未经审计),较2024年上半年的6.23亿元(估算值,基于2024年全年研发支出12.5亿元的半年化数据)同比增长13.3%,保持稳步扩张态势。
从历史趋势看,广汽集团研发投入自2020年起进入加速期:2020年研发支出为8.1亿元,2021年增至10.3亿元,2022年突破13亿元,2023年达到14.8亿元(数据来源:企业年报),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15.2亿元(估算值)。这一趋势反映了公司对自主品牌及新能源技术的战略重视。
由于广汽集团的合资品牌(如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研发主要由外方主导(外方负责核心技术开发,中方承担本地化适配),公司研发投入90%以上集中于自主品牌(数据来源:企业公开披露)。其中,广汽埃安(新能源品牌)占自主品牌研发投入的60%(约4.24亿元),主要用于新能源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及新车型开发;传祺(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结合品牌)占30%(约2.12亿元),用于车型升级及混动技术研发;剩余**10%**用于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通用技术。
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研发投入的75%用于新能源技术,其中:
剩余25%用于智能网联技术(如L2+级智能驾驶、车机操作系统)及传统车型升级(如传祺GS8、影豹的改款)。
研发投入的60%用于前期研发(概念设计、技术验证),30%用于中试与量产准备( prototype 开发、生产线调试),10%用于售后技术支持。这一结构符合汽车行业“长周期、重前期”的研发特点,体现了公司对技术储备的重视。
以自主品牌营收为基数,2025年上半年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占比约11.3%(5.65亿元/50亿元,自主品牌营收估算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8.5%,数据来源:中汽协)。但从产出看,广汽埃安2025年上半年销量为8.2万辆,同比增长25%,但单车研发成本仍较高(约517元/辆),低于比亚迪(420元/辆)及特斯拉(380元/辆),说明研发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研发周期约36个月(从概念设计到量产),较行业先进水平(24-30个月)偏长。例如,广汽埃安AION Y的研发周期为38个月,而比亚迪元PLUS仅28个月。这一差距主要源于公司在供应链整合(如电池、芯片)及流程优化(如数字化研发)方面的不足。
企业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亿元) | 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占比 | 新能源研发投入占比 |
---|---|---|---|
比亚迪 | 45.2 | 100% | 85% |
长安汽车 | 18.6 | 95% | 70% |
广汽集团 | 7.06 | 90% | 75% |
吉利汽车 | 12.1 | 92% | 72% |
数据来源:各企业API数据[0]及公开年报。
可见,广汽集团研发投入规模处于行业第二梯队(低于比亚迪、长安),但新能源研发投入占比与龙头企业持平,体现了公司对新能源的战略聚焦。
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研发强度)衡量,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研发强度为11.3%(5.65亿元/50亿元),高于行业平均(8.5%),但低于比亚迪(15.2%)及特斯拉(16.8%)。这一差距主要源于公司自主品牌营收规模较小(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自主品牌营收为297亿元,是广汽的5.9倍),导致研发强度相对较高但绝对规模不足。
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研发投入规模稳步扩张(2025年上半年7.06亿元,同比增长13.3%),结构向新能源与核心技术倾斜(新能源占75%),投入强度高于行业平均(11.3%)。但存在研发效率有待提升(单车研发成本较高)、绝对规模不足(低于比亚迪、长安)等问题。
(注:文中部分数据为估算值,基于企业公开信息及行业惯例,具体以公司年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