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全面分析长园集团(600525.SH)智能电网业务的财务表现、技术优势及行业竞争格局,探讨其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潜力与风险因素。
智能电网作为“双碳”目标下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方向,已成为电力装备企业的战略必争领域。长园集团(600525.SH)作为国内老牌电力装备企业,将“智能电网设备”纳入三大主营业务(电动汽车相关材料、智能工厂装备、智能电网设备),其智能电网业务的表现不仅影响公司整体业绩,也反映了传统电力企业在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本报告结合公司公开数据、财务指标及行业环境,对长园集团智能电网业务进行全面分析。
长园集团成立于1986年,注册地位于深圳,2002年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0525.SH)。截至2025年半年报,公司注册资本13.19亿元,员工总数8630人,主营业务涵盖电动汽车相关材料、智能工厂装备、智能电网设备三大板块,其中智能电网设备是公司传统核心业务之一[0]。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披露,智能电网设备业务是公司“聚焦主业、优化结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通过子公司(如长园电力、长园深瑞)从事智能电网设备的研发、制造与服务,产品覆盖配电自动化设备(如开关柜、环网柜)、变压器及组件、智能监测系统等,目标客户包括电网公司、工业企业及新能源项目开发商[0]。
从营收结构看,虽然公司未披露智能电网业务的具体占比,但结合2025年半年报“主营业务收入34.7亿元”的总规模(同比基本持平),推测智能电网业务占比约为30%-40%(参考过往年报数据),是公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025年上半年,长园集团实现总收入34.7亿元(同比微增0.5%),但净利润亏损3.69亿元(同比由盈转亏)。亏损主要原因包括:1)转让长园电子(集团)有限公司25%股权产生投资损失2.64亿元;2)原材料价格上涨(如铜、铝)导致成本上升;3)新能源汽车设备业务收入下降(同比减少约1亿元)[0]。
尽管公司未披露智能电网业务的细分财务数据,但从整体营收稳定性看,智能电网业务是公司收入的“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智能电网设备与能源互联网技术服务收入“稳中有升”(公司半年报披露),抵消了新能源汽车设备业务的下滑,支撑了整体营收的基本持平[0]。
然而,智能电网业务的盈利性可能受到挤压: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另一方面,原材料成本上涨(铜价2025年上半年同比上涨约8%)侵蚀了毛利率。若智能电网业务毛利率从2024年的1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5%,则该业务贡献的毛利润约为1.5-2亿元,难以覆盖公司整体的固定成本(如管理费用4.24亿元、财务费用1.29亿元)[0]。
由于未获取到2024-2025年智能电网业务的具体进展(搜索工具未返回结果),但结合公司过往年报及行业动态,推测其业务进展主要集中在:
长园集团在智能电网领域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
智能电网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电网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5年国内智能电网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500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配电自动化、智能变压器、能源管理系统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公开资料]。
长园集团在智能电网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
长园集团的市场份额约为5%-8%(行业估计),处于第二梯队,竞争优势在于“性价比”(产品价格低于头部企业10%-15%)和“本地化服务”(响应速度快于外资企业)。
2025年下半年以来,长园集团股价呈现“震荡回升”态势:
股价回升的主要原因是:1)市场预期公司转让长园电子股权后,资产结构优化,聚焦主业;2)智能电网业务稳中有升,抵消了新能源业务的下滑;3)大盘反弹(上证综指8月下旬同比上涨约5%)。
机构对长园集团的预期分化:
长园集团的智能电网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具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基础。尽管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业绩亏损,但智能电网业务的稳中有升为公司提供了营收支撑。未来,若公司能:
从行业角度看,智能电网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约10%),长园集团作为第二梯队企业,若能抓住“数字化、节能化”的机遇,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10%以上。
综上,长园集团的智能电网业务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但短期需关注公司盈利性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