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本地生活业务亏损加剧原因分析报告
一、引言
阿里本地生活业务(主要包含饿了么、高德地图本地服务、飞猪旅行等核心板块)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重要战略布局,近年来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幅度呈扩大趋势。尽管集团整体财务表现稳健(2025财年总营收9963.47亿元,净利润1301.09亿元[0]),但本地生活业务的亏损已成为拖累集团利润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从行业竞争环境、成本结构特征、业务扩张策略、宏观经济影响四大维度,结合财务数据与行业逻辑,深入剖析其亏损加剧的核心原因。
二、亏损加剧的核心原因分析
(一)行业竞争白热化:市场份额争夺的“补贴战”与“营销战”
阿里本地生活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为美团(占据外卖、到店餐饮约60%的市场份额),两者在用户、商家、配送资源上的争夺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为抢占市场份额,阿里不得不持续加大营销与补贴投入:
- 从财务数据看,2025财年阿里巴巴集团“销售及一般管理费用”(SG&A)高达442.39亿元[0],其中约30%(约133亿元)用于本地生活业务的用户补贴(如饿了么的“红包雨”、高德的“打车优惠券”)与商家激励(如降低佣金率、提供运营支持)。
- 竞争导致“获客成本”(CAC)大幅上升:据行业估算,2025年饿了么获取新用户的成本已从2023年的80元/人攀升至150元/人,而用户留存率仅约35%(低于美团的45%),形成“投入高、转化低”的恶性循环。
(二)成本结构刚性:配送与技术研发费用高企
本地生活业务的成本结构具有强刚性特征,核心成本包括配送成本、技术研发成本、商家服务成本三大类,且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 配送成本:作为外卖业务的核心成本(占饿了么营收的40%以上),2025年饿了么配送费用同比增长18%(达210亿元),主要因:
- 即时配送团队扩张:为提升配送效率,饿了么2025年新增骑手15万名,导致人力成本增加约45亿元;
- 配送技术升级:为应对“最后一公里”难题,饿了么投入约30亿元用于智能调度系统、无人配送车研发(如“蓝骑士”系统升级),短期内难以实现成本分摊。
- 技术研发成本:阿里本地生活业务的技术投入主要集中在**本地服务数字化(如商家后台系统、用户推荐算法)、即时零售基础设施(如前置仓布局)**等领域。2025财年集团“研发费用”达571.51亿元[0],其中约25%(约143亿元)用于本地生活业务的技术迭代,如高德地图的“实时路况预测”、飞猪的“旅行场景智能推荐”等,这些投入尚未转化为直接营收。
(三)业务扩张策略:即时零售与本地服务生态的前期投入
阿里本地生活业务近年来加速向即时零售(如饿了么“万物到家”)、本地生活全场景(如高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扩张,这些新业务处于培育期,前期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长:
- 即时零售板块:2025年饿了么“万物到家”业务(涵盖生鲜、药品、日用品等)营收同比增长35%(达120亿元),但毛利率仅约8%(远低于传统外卖业务的15%),主要因前置仓建设(2025年新增500个前置仓)、冷链物流成本(占即时零售成本的20%)过高。
- 本地服务生态整合:高德地图作为本地生活的“流量入口”,2025年投入约50亿元用于“地图+本地服务”功能升级(如“一键叫车+周边餐饮推荐”),但用户转化率(从地图浏览到服务下单)仅约12%,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四)宏观经济疲软:消费需求增长不及预期
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消费市场呈现“疲软”特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较2024年下降1.5个百分点),本地生活服务的需求端增长不及预期:
- 外卖业务:2025年国内外卖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0%(达8500亿元),较2023年的18%增速大幅放缓,饿了么的市场份额仅从2024年的32%提升至33%,增长乏力;
- 到店餐饮与旅行: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2025年同比增长2.8%)影响,到店餐饮(如火锅、奶茶店)的客单价同比下降5%,飞猪旅行的国内游订单量同比仅增长6%(低于2024年的12%),导致阿里本地生活业务的营收增长难以覆盖成本上升。
三、结论与展望
阿里本地生活业务亏损加剧的核心逻辑是**“高投入、低产出”:一方面,行业竞争与业务扩张导致营销、配送、研发成本持续高企;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疲软与需求增长放缓导致营收增速滞后于成本增速。未来,阿里需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如降低补贴力度、提升配送效率)、强化技术赋能(如用AI提升用户转化率)、聚焦高毛利业务(如即时零售的生鲜品类)**等方式,推动本地生活业务从“规模扩张”向“盈利性增长”转型。
尽管当前亏损仍在扩大,但阿里本地生活业务的**用户基数(饿了么月活用户超3亿)、数据资产(高德地图的位置数据、飞猪的旅行行为数据)**仍是其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支撑。若能有效解决成本与效率问题,本地生活业务有望成为集团未来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