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百集团关闭109家社区超市对财务绩效、业态优化、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探讨短期阵痛与长期改善,聚焦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效率提升。
中百集团(000759.SZ)作为湖北省连锁超市龙头企业,2025年以来实施了关闭109家社区超市的战略调整。本文基于公司公开信息、财务数据及市场表现,从财务绩效、业态优化、市场竞争力、供应链效率、消费者与社区影响五大维度,系统分析此次闭店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短期:闭店损失加剧上半年亏损
根据202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2.53亿元(-25334.92万元),主要原因包括营收下降(46.18亿元,同比预计下滑约15%)、固定成本负担(运营成本35.54亿元)及闭店损失。关闭109家社区超市涉及的固定资产减值、库存清仓折扣、员工安置费用等一次性支出,预计增加短期亏损约0.8-1.2亿元,但此类支出为非经常性损益,不影响核心业务盈利能力。
长期: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
社区超市作为公司传统业态,近年来受电商分流(如京东到家、美团优选)、社区团购(如多多买菜)冲击,坪效持续下滑(据行业数据,2024年社区超市坪效约为1.2万元/㎡/年,低于大卖场的1.8万元/㎡/年)。关闭109家低效门店后,预计每年减少**租金(约1.3亿元,按每家店月租金10万元计算)、人工成本(约0.6亿元,按每家店10名员工月工资5000元计算)**等固定支出,合计节省约2亿元/年。这将显著改善公司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约23%,预计提升至25%以上),推动净利润逐步扭亏。
中百集团的业态布局包括大卖场及综合超市、社区超市、24H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此次关闭社区超市,本质是收缩低效业态,聚焦核心优势业务:
区域聚焦:深化华中市场渗透
中百集团深耕华中区域(湖北、湖南、江西),门店数量及市场份额均位居前列(2024年湖北市场份额约12%)。关闭社区超市后,公司将集中资源在华中核心城市(如武汉、长沙)的核心商圈布局大卖场及便利店,强化区域龙头地位,抵御外来竞争对手(如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的渗透。
数字化转型:提升线上线下融合能力
社区超市的关闭推动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公司已推出线上商城(www.whzb.com)及手机APP,提供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或配送服务(覆盖半径3公里,配送时效1小时内)。2025年上半年,线上营收占比约8%,预计关闭社区超市后,线上营收占比将提升至15%以上,通过数字化手段弥补线下门店减少的客流。
中百集团拥有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武汉、荆州)及食品加工工厂(武汉、襄阳),关闭109家社区超市后,供应链将实现**“集中化+精准化”**优化:
短期:社区居民购物便利性下降
关闭109家社区超市将影响老年群体(约占社区超市客群的30%)及非线上用户的日常购物(如购买蔬菜、日用品),需前往更远的大卖场或便利店(平均距离增加1-2公里)。
长期:通过便利店与线上服务弥补空缺
公司计划在原社区超市周边新增便利店(如“中百罗森”),并提升线上配送效率(如增加骑手数量、缩短配送时间),覆盖社区居民的高频需求(如早餐、应急日用品)。此外,公司还将推出社区团购自提点(与小区物业合作),方便居民领取线上订单,逐步缓解闭店带来的不便。
中百集团的股价表现(2025年9月最新价8.01元)显示,市场对关闭社区超市的反应较为平淡:
若公司能顺利推进**业态优化(聚焦大卖场与便利店)、数字化转型(提升线上营收)、成本控制(减少固定支出)**三大策略,预计2025年全年净利润亏损将收窄至1.5亿元以内,2026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约0.8亿元)。
中百集团关闭109家社区超市,是应对零售行业变革、优化业态布局、提升运营效率的战略选择。短期来看,闭店损失将加剧上半年亏损,但长期而言,成本结构优化、核心业务聚焦及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公司盈利改善,巩固华中区域龙头地位。消费者与社区的短期不便,将通过便利店扩张与线上服务逐步缓解。整体而言,此次调整符合公司长期发展利益,也符合零售行业“存量优化、增量升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