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商超行业线上分流趋势对永辉超市的影响,包括业务表现、财务指标及战略应对措施,探讨其未来竞争格局与发展潜力。
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如京东、美团)、垂直生鲜平台(如盒马、叮咚买菜)的崛起,商超行业线上分流趋势显著。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国内商超行业线上渗透率约25%,较2022年提升10个百分点,线上渠道已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日用品的重要场景。永辉超市(601933.SH)作为传统商超龙头,其线下门店业务面临持续挤压,线上转型成为应对分流的关键。本文从业务表现、财务影响、战略应对等维度,系统分析线上分流对永辉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发展潜力。
根据券商API数据[0],永辉2025年中报总收入299.48亿元,其中线上收入约29.95亿元(占比10%),较2024年同期增长15%。而行业平均线上收入占比约15%(如盒马线上占比30%、沃尔玛线上占比18%),永辉线上业务渗透率显著低于行业水平。其核心原因在于:
线上业务的高成本(平台佣金、配送费、包装费)导致其毛利率显著低于线下。据券商API数据[0],永辉线下门店毛利率约20%,而线上业务毛利率仅15%(主要因京东到家抽成约10%、配送成本约3-5元/单)。2025年中报显示,永辉线上业务亏损约1亿元,占整体净利润亏损(2.98亿元)的33%,成为利润端的主要拖累。
2025年中报,永辉总收入299.48亿元,同比下滑6.4%(2024年中报为320亿元)。其中,线下门店收入269.53亿元(占比90%),同比下滑8%;线上收入29.95亿元(占比10%),同比增长15%。线下业务下滑的核心原因是线上分流导致到店客流减少:据永辉2024年年报,门店日均客流较2022年下降12%,客单价下降5%。线上增长虽部分弥补了线下下滑,但因占比低,难以扭转总收入下滑趋势。
2025年中报,永辉净利润亏损2.98亿元,同比扩大60%(2024年中报亏损1.5亿元)。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包括:
永辉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的21%降至2025年中报的18%,主要因线上业务占比提升(线上毛利率15% vs 线下20%)。此外,生鲜品类(占总收入的40%)的线上竞争加剧,导致采购成本上升(如叮咚买菜通过直采模式降低成本,挤压永辉的生鲜利润空间)。
为应对线上分流,永辉近年来推出一系列转型举措,重点围绕**“到家业务”“数字化供应链”“会员体系”**三大方向:
永辉与京东到家合作,依托京东的物流体系实现门店3公里内1小时配送;同时推出自有APP“永辉生活”,聚焦生鲜、日用品的线上销售。2025年中报显示,“永辉生活”APP月活用户较2024年增长25%,线上订单量占比提升至12%(2024年为8%)。
永辉投入建设“前置仓”(截至2025年6月,全国有50个前置仓),将高频商品(如生鲜、日用品)提前备货至社区附近,缩短配送时间(从1-2小时降至30分钟),同时降低配送成本(每单成本从5元降至3元)。此外,永辉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优化商品结构(如增加预制菜、网红零食等线上热销品类),提高库存周转率(从2022年的8次/年提升至2025年的10次/年)。
永辉推出“线上线下一体化会员”,会员可在门店、APP、京东到家等渠道享受统一折扣(如会员日8折)、积分兑换(积分可用于线上订单抵扣)。2025年中报显示,会员贡献收入占比达60%(2024年为50%),会员复购率提升至35%(2024年为30%)。
永辉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三类玩家:
尽管线上业务滞后,但永辉仍具备线下门店网络(1500家门店覆盖全国)、生鲜供应链(直采比例达70%,优于行业平均50%)、品牌认知度(“民生超市”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三大核心优势。这些优势为其线上转型提供了基础:
线上分流对永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总收入下滑、净利润亏损扩大、毛利率下行三个方面,但永辉通过“到家业务”“数字化供应链”等转型举措,已初步缓解线上分流的压力。未来,若能持续提升线上收入占比、优化盈利结构,永辉有望实现“线下稳基础、线上提增长”的均衡发展,应对商超行业的线上分流挑战。
(注:文中未标注来源的数据均来自券商API[0]及永辉公开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