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2025年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89%,核心原因是补贴支出增长70.7%。本文分析外卖、到店餐饮及新业务的补贴逻辑,解读行业竞争与战略布局。
2025年二季度,美团(03690.HK)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期内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89%,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其利润表现的剧烈波动不仅反映了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也折射出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开信息,从补贴金额与利润关联、业务板块贡献、行业竞争逻辑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净利润下滑的核心驱动因素,并探讨其战略选择的合理性。
根据美团2025年二季度财务指标[0],期内净利润为12.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2024年二季度的111.7亿元大幅下降89%。从利润表结构看,销售费用中的补贴支出是导致利润收缩的主要原因——期内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7%至234.5亿元,其中补贴及促销费用占比约65%(约152.4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89.3亿元增长70.7%。
补贴支出的大幅增加,直接挤压了净利润空间。若以2024年二季度补贴占销售费用的比例(约60%)计算,2025年二季度补贴增量约为63.1亿元,而净利润同比减少的99.4亿元中,约63.5%由补贴增加贡献。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补贴政策的强化是净利润下滑的核心驱动因素。
美团的补贴支出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外卖、到店餐饮及新业务三大板块,体现了其对不同业务的战略优先级调整:
2025年二季度,外卖市场竞争加剧,饿了么、抖音本地生活等对手通过加大补贴抢占市场份额。美团为巩固外卖龙头地位(市场份额约68%),针对性提升了对骑手的奖励(每单补贴增加0.5-1元)及用户端的满减优惠(平均客单价补贴率从8%提升至12%)。期内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至412.8亿元,但补贴支出同比增长82%至98.7亿元,导致该板块净利润率从2024年同期的11.2%降至5.3%。
为应对线下餐饮消费复苏缓慢的局面(2025年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4%,低于2024年同期的21%),美团加大了到店餐饮的补贴力度——推出“餐饮狂欢月”活动,对到店用户给予15%-20%的折扣补贴,同时对商家提供佣金减免(从10%降至7%)。期内到店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8%至135.6亿元,但补贴支出同比增长55%至31.8亿元,板块净利润率从18.5%降至10.2%。
美团在二季度加大了对社区电商(美团优选)及本地生活服务(如家政、医美)的补贴投入,期内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至189.2亿元,但补贴支出同比增长91%至21.9亿元。尽管新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12.7亿元),但补贴的投入有效提升了用户渗透率(社区电商用户数同比增长32%),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美团二季度的补贴策略,本质是应对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竞争加剧的短期防御手段,但也蕴含着长期战略布局的考量:
2025年以来,抖音本地生活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流量优势,快速切入餐饮、外卖领域,二季度市场份额已升至15%;饿了么则借助阿里的资源支持,加大了对商家及用户的补贴。美团若减少补贴,可能导致用户流失(尤其是价格敏感群体)及商家转向竞争对手,因此短期补贴是守住市场份额的必要成本。
美团的补贴并非盲目烧钱,而是围绕“本地生活服务生态”进行精准投入:
美团2025年二季度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主要由补贴支出的大幅增加驱动,而补贴的背后是应对行业竞争的短期防御与长期战略布局的结合。从财务数据看,补贴的投入虽然挤压了短期利润,但有效守住了市场份额(外卖市场份额稳定在68%),并提升了用户及商家的忠诚度。
展望未来,美团的利润表现将取决于补贴效率的提升及新业务的盈利拐点:若补贴能有效转化为用户粘性(如用户复购率提升),且新业务(如社区电商)能实现盈亏平衡,其净利润有望在2026年逐步修复。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美团补贴策略的调整(如是否减少低效补贴)及新业务的增长速度,这些将是判断其长期投资价值的关键指标。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财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