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商超行业关店潮的五大核心原因:线上零售分流、消费行为升级、成本刚性上涨、供应链效率不足及数字化转型滞后,揭示传统模式与新时代需求的不匹配。
近年来,中国商超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关店潮。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数据,2023-2025年,全国限额以上商超企业关店数量年均增长15%,其中区域性商超关店率高达20%。"关店止损"从个别企业的策略选择,演变为行业普遍现象。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消费环境、竞争格局、运营效率等多个维度,需从深层逻辑展开分析。
线上零售的崛起是商超关店的直接诱因。其一,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与社区团购(如美团优选、多多买菜)通过"低价+便捷"模式抢占了商超的核心客群。据艾瑞咨询数据,2025年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42%,其中社区团购的生鲜品类渗透率高达35%,直接分流了商超30%的到店客流。其二,线上渠道的"品类扩张"挤压了商超的优势领域:原本属于商超核心的日用品、生鲜等品类,通过社区团购的"次日达"或"即时配送"模式,实现了比商超更高效的交付,导致商超的"一站式购物"价值弱化。
例如,某区域龙头商超2024年财报显示,其生鲜销售额同比下降22%,主要原因是社区团购抢占了60%的周边小区生鲜订单;而日用品销售额下降18%,则源于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活动分流了中低端消费群体。
Z世代(1995-2010年出生)与新中产成为消费主力后,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品质、体验与个性化"。传统商超的"货架陈列+批量销售"模式已无法匹配这一需求:
某全国性商超2024年客户调研显示,65%的Z世代消费者认为"传统商超缺乏新鲜感",58%表示"更愿意为体验付费而非单纯买商品"。
传统商超的盈利模式高度依赖"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但近年来成本端的刚性上升彻底打破了这一平衡:
以某上市商超为例,2024年其综合毛利率为18%,但扣除租金、人力、物流后的净利润率仅为1.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当单店月销售额低于150万元时,门店即进入亏损区间,关店成为必然选择。
传统商超的供应链模式存在"环节冗长、响应缓慢"的致命缺陷:
例如,某商超2024年因库存管理不善,导致1000万元的临期食品报废,直接影响了净利润;而缺货率高达10%,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20%。
数字化转型是商超应对竞争的关键,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表面功夫":
数字化转型的滞后,导致商超无法与线上渠道形成互补,反而陷入"线下客流流失-线上竞争力弱"的恶性循环。
商超行业的"关店止损",本质是传统模式与新时代消费需求、竞争环境的不匹配。其深层原因包括:线上零售的系统性冲击、消费行为的根本性变迁、成本压力的刚性上升、供应链效率的滞后,以及数字化转型的不足。
未来,商超企业需从"以商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效率(如实时库存管理、智能补货)、优化体验式消费场景(如融合餐饮、娱乐)、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如即时配送、会员体系)等方式,重构核心竞争力。否则,"关店潮"可能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艾瑞咨询、美团研究院等公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