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行业关店潮深层原因:线上冲击、消费升级与成本压力

分析商超行业关店潮的五大核心原因:线上零售分流、消费行为升级、成本刚性上涨、供应链效率不足及数字化转型滞后,揭示传统模式与新时代需求的不匹配。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商超行业"关店止损"普遍化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商超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关店潮。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数据,2023-2025年,全国限额以上商超企业关店数量年均增长15%,其中区域性商超关店率高达20%。"关店止损"从个别企业的策略选择,演变为行业普遍现象。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消费环境、竞争格局、运营效率等多个维度,需从深层逻辑展开分析。

二、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一)线上零售的系统性冲击:流量与品类的双重分流

线上零售的崛起是商超关店的直接诱因。其一,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与社区团购(如美团优选、多多买菜)通过"低价+便捷"模式抢占了商超的核心客群。据艾瑞咨询数据,2025年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42%,其中社区团购的生鲜品类渗透率高达35%,直接分流了商超30%的到店客流。其二,线上渠道的"品类扩张"挤压了商超的优势领域:原本属于商超核心的日用品、生鲜等品类,通过社区团购的"次日达"或"即时配送"模式,实现了比商超更高效的交付,导致商超的"一站式购物"价值弱化。

例如,某区域龙头商超2024年财报显示,其生鲜销售额同比下降22%,主要原因是社区团购抢占了60%的周边小区生鲜订单;而日用品销售额下降18%,则源于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活动分流了中低端消费群体。

(二)消费行为变迁:从"功能性购物"到"体验性消费"的需求升级

Z世代(1995-2010年出生)与新中产成为消费主力后,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品质、体验与个性化"。传统商超的"货架陈列+批量销售"模式已无法匹配这一需求:

  • 体验需求:消费者更倾向于"边逛边买",如融合餐饮、娱乐的"体验式商超"(如盒马鲜生),而传统商超的"纯购物"模式缺乏吸引力;
  • 个性化需求:Z世代更偏好"定制化"商品(如限量款零食、有机农产品),而传统商超的"标准化"供应链无法快速响应;
  • 便捷性需求:"即时配送"成为刚需,据美团数据,2025年即时配送订单量同比增长38%,其中商超商品占比25%,而传统商超的"到店自提"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某全国性商超2024年客户调研显示,65%的Z世代消费者认为"传统商超缺乏新鲜感",58%表示"更愿意为体验付费而非单纯买商品"。

(三)成本压力的刚性上升:利润空间的持续挤压

传统商超的盈利模式高度依赖"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但近年来成本端的刚性上升彻底打破了这一平衡:

  • 租金成本: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商超租金年增长率超过8%,部分门店租金占比高达30%(如上海南京路某商超,2025年租金支出占比32%);
  • 人力成本:最低工资标准的持续上调(2023-2025年全国最低工资年均增长5%)与社保缴费基数的提高,导致商超人力成本占比从2019年的15%升至2025年的20%;
  • 物流成本:燃油价格波动与冷链物流需求增长(生鲜品类占商超销售额的40%),使得物流成本占比从2019年的8%升至2025年的12%。

以某上市商超为例,2024年其综合毛利率为18%,但扣除租金、人力、物流后的净利润率仅为1.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当单店月销售额低于150万元时,门店即进入亏损区间,关店成为必然选择。

(四)供应链效率滞后:库存与周转的恶性循环

传统商超的供应链模式存在"环节冗长、响应缓慢"的致命缺陷:

  • 库存管理:依赖"经验判断"而非"数据驱动",导致库存积压与缺货并存。据CCFA调研,2025年商超行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为45天,其中生鲜品类周转天数高达20天,损耗率超过12%(而优秀电商平台的生鲜周转天数仅为7天,损耗率低于5%);
  • 补货效率:传统商超的"供应商-仓库-门店"三级供应链,导致补货周期长达3-5天,无法应对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如暴雨天的矿泉水需求);
  • 数字化程度:仅有25%的商超实现了供应链的"全链路数字化"(如实时监控库存、预测需求),导致决策滞后。

例如,某商超2024年因库存管理不善,导致1000万元的临期食品报废,直接影响了净利润;而缺货率高达10%,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20%。

(五)数字化转型滞后:无法适应"线上+线下"的融合趋势

数字化转型是商超应对竞争的关键,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表面功夫":

  • 线上渠道建设滞后:仅有30%的商超建立了完善的线上平台(APP/小程序),且线上销售额占比不足10%(而盒马鲜生的线上占比高达60%);
  • 会员体系不完善:传统商超的会员系统仅用于积分兑换,无法实现"精准营销"(如根据用户购买记录推荐商品);
  • 数据能力不足:多数商超缺乏"用户行为分析"与"销售预测"能力,无法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如某商超2025年仍在销售滞销的传统家电,而忽略了年轻人偏好的智能设备)。

数字化转型的滞后,导致商超无法与线上渠道形成互补,反而陷入"线下客流流失-线上竞争力弱"的恶性循环。

三、结论与启示

商超行业的"关店止损",本质是传统模式与新时代消费需求、竞争环境的不匹配。其深层原因包括:线上零售的系统性冲击、消费行为的根本性变迁、成本压力的刚性上升、供应链效率的滞后,以及数字化转型的不足。

未来,商超企业需从"以商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效率(如实时库存管理、智能补货)、优化体验式消费场景(如融合餐饮、娱乐)、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如即时配送、会员体系)等方式,重构核心竞争力。否则,"关店潮"可能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艾瑞咨询、美团研究院等公开报告。)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