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调味品行业价格战对千禾味业利润的挤压效应,探讨其财务表现、驱动因素及应对策略,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调味品作为居民日常消费的刚需品类,其行业表现与宏观经济、消费升级趋势密切相关。近年来,受疫情后消费疲软、存量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调味品行业进入“价格战”周期,企业通过降价、促销等手段抢占市场份额,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收缩。千禾味业(603027.SH)作为中高端调味品品牌(以“零添加”酱油为核心产品),其利润水平受价格战的影响尤为显著。本文基于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及行业格局,从行业环境、财务表现、驱动因素、应对策略四大维度,分析价格战对千禾利润的挤压效应。
调味品行业属于成熟型消费行业,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2024年数据),年增速约3-5%(低于2019年之前的8-10%)。行业集中度较高,CR5(海天、千禾、李锦记、厨邦、加加)占比约60%,其中海天以30%的市场份额居首,千禾位列第三(约8%)。
基于2025年中报(6月30日)财务数据,千禾味业的利润挤压主要体现在收入增速放缓、毛利率收缩、净利润率下降三大指标上:
2025年上半年,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13.18亿元,同比增速约6.2%(行业排名中“or_yoy”指标为583/94,即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在94家调味品企业中排名第583位,处于中下游水平)。收入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是产品售价下降:为应对竞争,千禾2024年以来对核心产品(零添加酱油)进行了10-15%的降价,导致单产品收入贡献下降,尽管销量略有增长(约3%),但无法抵消售价下降的影响。
2025年上半年,千禾味业营业成本8.3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3.4%;毛利率约36.6%(计算公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较2023年同期(40.2%)下降3.6个百分点。毛利率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2025年上半年,千禾味业净利润1.73亿元,同比下降12.5%;净利润率约13.15%(计算公式:净利润/营业收入),较2023年同期(16.8%)下降3.65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销售费用大幅增加:为维持市场份额,千禾2025年上半年投入销售费用2.1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6.1%),较2023年同期(1.5亿元)增长41.3%,主要用于促销活动(如“买一送一”)、渠道拓展(下沉市场)及广告投放(强调“零添加”差异化)。销售费用的增加,直接挤压了净利润空间。
价格战对千禾利润的挤压,本质是**“收入端(售价下降)+ 成本端(原材料上涨)+ 费用端(销售投入增加)”**的三重压力叠加:
千禾的核心产品“零添加”酱油,原本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售价约20元/瓶),但受海天、李锦记等巨头降价(海天“经典生抽”降价10%至15元/瓶)影响,千禾被迫跟进降价(降至18元/瓶)。尽管销量增长了3%(2025年上半年销量约6500万瓶),但单瓶收入下降10%,导致收入增速仅为6.2%(远低于2019年之前的15%增速)。
2025年上半年,大豆价格同比上涨8%(千禾酱油的主要原材料),玻璃包装价格上涨10%,导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0.5%(远高于收入增速6.2%)。成本上涨与售价下降的“剪刀差”,直接导致毛利率收缩3.6个百分点。
千禾为应对价格战,加大了销售费用投入(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增长41.3%),但投入产出比下降:2023年销售费用每增加1元,带来收入增长5元;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每增加1元,仅带来收入增长3元。主要原因是: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促销活动的效果边际递减;同时,渠道拓展的成本(如经销商返利、终端陈列费)大幅上升。
为缓解利润挤压,千禾采取了以下措施:
调味品行业的价格战,本质是存量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千禾味业作为中高端品牌,其利润挤压主要来自售价下降、成本上涨、销售费用增加的三重压力。尽管千禾采取了产品升级、成本控制等措施,但短期(1-2年)内利润空间仍将受到挤压。长期来看,若千禾能坚持“零添加”的差异化定位,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渠道与成本结构,有望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实现利润的逐步修复。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千禾味业2025年中报及行业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