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全面分析北方稀土(600111.SH)在稀土储氢材料领域的业务布局、研发实力、市场需求及财务表现,探讨其在全球储氢合金市场的竞争优势与增长潜力。
稀土储氢材料是一类具有高储氢容量、良好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及循环寿命的功能材料,核心产品为稀土储氢合金(如LaNi₅系、MmNi₅系,其中Mm为混合稀土金属),广泛应用于镍氢电池(Ni-MH)、燃料电池(FCV)、大规模储能系统等领域。作为全球稀土行业龙头企业,北方稀土(600111.SH)依托白云鄂博矿的稀土资源优势,在储氢材料领域布局多年,其产能规模与技术实力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本报告从业务布局、研发实力、市场需求、财务表现等维度,对北方稀土的稀土储氢材料业务进行全面分析。
北方稀土是包钢集团控股子公司,1997年在上交所上市,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稀土原料及功能材料供应商。公司业务覆盖稀土精矿、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功能材料(磁性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及终端应用产品(如稀土永磁电机)。根据公司2025年中报数据,其稀土功能材料收入占比约35%,其中储氢材料是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25年6月,公司拥有稀土储氢合金产能8300吨/年,位居国内前列。储氢合金产品主要供应给镍氢电池厂商(如松下、比亚迪)及燃料电池企业(如丰田、亿华通),用于混动汽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V)的动力系统,以及通信基站、风电/光伏储能等场景。
北方稀土的储氢材料产能集中于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产基地,主要产品包括:
2024年,公司储氢合金产能利用率约85%(行业平均约70%),主要受益于混动汽车市场的增长(2024年全球HEV销量约500万辆,同比增长18%)。
北方稀土拥有从稀土精矿到储氢合金的全产业链布局:
这种一体化模式有效降低了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如2024年稀土氧化物价格上涨25%,公司通过内部转移定价将成本上涨幅度控制在10%以内)。
北方稀土是国内稀土功能材料研发的领军企业,拥有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为储氢材料的技术升级提供支撑:
截至2025年6月,公司拥有储氢材料相关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核心技术包括“混合稀土储氢合金的制备方法”“高容量储氢合金的表面处理技术”,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梯队(与日本住友金属、美国通用汽车相当)。
北方稀土的储氢合金产品占全球HEV市场的15%(2024年数据),随着混动汽车的普及,需求将持续增长。
储氢材料可用于风电、光伏的大规模储能(如将多余电能转化为氢气存储,需要时再通过燃料电池发电)。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约120 GW,其中氢储能占比约5%,需储氢合金约2000吨。北方稀土已与国家电网合作,开展“风电-氢储能”示范项目,预计2025年将实现储氢合金在储能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北方稀土实现总收入188.66亿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12.66亿元(同比增长28%),基本每股收益0.2576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增长主要受益于稀土功能材料收入增长(同比增长15%)及成本控制(运营成本同比下降8%)。
尽管公司未单独披露储氢材料的收入,但根据行业数据(2024年全球储氢合金市场规模约30亿元,北方稀土占比约18%),预计其储氢材料收入约5.4亿元(2024年),占稀土功能材料收入的8%。考虑到2025年混动汽车市场增长,储氢材料收入有望同比增长20%,达到6.5亿元。
储氢合金的毛利率约为18%(高于稀土氧化物的12%、稀土金属的15%),主要因产品附加值高(如高端储氢合金售价约60万元/吨,同比稀土金属高30%)。2024年公司储氢材料业务贡献净利润约0.97亿元,占总净利润的9.7%。
储氢合金的主要原料为混合稀土金属(Mm),其价格受稀土氧化物价格影响较大(如2024年Mm价格上涨20%,导致储氢合金成本上涨15%)。尽管公司拥有上游资源,但仍需应对市场价格波动。
国内其他稀土企业(如中国稀土集团、厦门钨业)也在扩大储氢材料产能(如中国稀土集团2025年储氢合金产能将达到5000吨/年),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如2024年储氢合金价格同比下降5%)。
锂电池(如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约200-300 Wh/kg)远高于镍氢电池,可能在部分领域(如纯电动汽车)替代镍氢电池。但混动汽车仍需镍氢电池(因成本低、寿命长),因此储氢材料的需求仍有支撑。
根据《中国稀土行业发展报告(2025)》,全球储氢合金市场规模将以1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30年达到70亿元。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混动汽车(HEV)的普及(预计2030年全球HEV销量将达到1500万辆)及储能领域的应用(预计2030年储能用储氢合金市场规模将达到20亿元)。
北方稀土的稀土储氢材料业务具备长期增长潜力,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混动)及储能市场的增长。尽管面临原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等风险,但公司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及研发实力将支撑其在储氢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预计2025年储氢材料收入将达到6.5亿元,贡献净利润约1.17亿元,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数据来源:北方稀土2025年中报、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稀土行业发展报告(2025)》、券商API数据[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