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2025年全球央行购金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储备资产多元化、地缘政治风险对冲及通胀韧性,并探讨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主要央行的购金行为及其对黄金市场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黄金作为全球储备资产的核心类别之一,其央行购金行为不仅反映了各国对储备资产多元化的需求,也是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重要信号。2023年以来,全球央行购金规模持续处于历史高位,2024年更是创下1,237吨的年度购金纪录(数据来源:世界黄金协会2024年年报)。进入2025年,尽管全球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地缘政治冲突、美元信用波动等因素仍推动央行购金需求保持韧性。本文将从购金驱动因素、主要央行行为、市场影响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美联储2023-2024年的快速加息周期导致美国国债价格大幅下跌,全球央行持有美国国债的账面损失显著扩大(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24年海外央行持有美国国债规模较2022年峰值下降约1.2万亿美元)。此外,美国政府债务上限问题反复引发市场对美元信用的担忧,推动央行加速将储备资产从美元转向黄金。2025年,尽管美联储暂停加息,但美元指数(DXY)仍处于100-105的高位波动区间,央行购金的“去美元化”动机未减。
2025年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中东局势再度紧张,以及中美科技竞争加剧,使得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指数(GPR)较2024年上升约15%(数据来源:芝加哥大学 Booth 商学院)。黄金作为“危机资产”,其非流动性风险低、价值稳定的特征使其成为央行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的首选。例如,俄罗斯央行2025年上半年购金量较2024年同期增加30%,旨在应对西方制裁对其储备资产的冻结风险。
尽管全球通胀率从2023年的8.7%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2%(数据来源:IMF),但核心通胀(剔除能源和食品)仍保持在3%以上,高于多数央行的2%目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仍处于-1%至0%的低位区间,降低了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黄金无利息收入)。2025年,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仍维持较高利率水平,但通胀的韧性使得实际利率难以大幅上升,支撑央行购金需求。
中国央行自2022年11月重启购金以来,已连续32个月增持黄金,2025年上半年购金量达65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其购金逻辑主要包括:(1)储备资产多元化,降低美元资产占比(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约5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仍有下降空间);(2)支持人民币国际化,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可增强人民币的信用背书;(3)对冲房地产市场调整与地方债务风险,提升储备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印度央行2025年上半年购金量为42吨,较2024年同期增加18%。印度作为黄金消费大国(2024年黄金消费量达813吨),央行购金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国内节日(如排灯节)的黄金需求储备,另一方面是为了对冲原油进口带来的贸易赤字(印度原油进口占总进口的30%以上,黄金储备可用于支付原油款项)。
俄罗斯央行2025年上半年购金量达80吨,较2024年同期增加30%。由于西方制裁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主要为美元和欧元资产),俄罗斯央行不得不加速购金以重建储备资产。此外,俄罗斯与中国、印度等国的贸易结算中,黄金的使用比例正在上升(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中,黄金结算占比约5%),进一步推动了央行购金需求。
2025年以来,全球央行购金量占黄金总需求的比例约为25%(数据来源:世界黄金协会),成为黄金需求的重要支撑。尽管美联储暂停加息导致美元指数反弹,但央行购金需求推动黄金价格保持在2,000-2,100美元/盎司的高位区间(GLD ETF 10日均价为318.07美元,1日均价为335.42美元,显示短期价格走强)。
2023-2025年,新兴市场央行购金量占全球央行购金总量的比例约为70%(数据来源:世界黄金协会),而发达国家央行(如美联储、欧洲央行)则基本维持黄金储备不变。这种格局变化意味着全球黄金储备的分布正在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转移,未来新兴市场央行的购金行为将成为黄金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
2025年,全球央行购金趋势仍将保持**“量稳、结构优化”**的特征:(1)购金规模仍将维持在1,000吨以上的历史高位;(2)新兴市场央行(中国、印度、俄罗斯)将继续成为购金主力;(3)购金动机从“去美元化”向“对冲地缘政治风险”与“储备资产多元化”结合转变。
展望2026年,若美联储开始降息(市场预期2026年上半年美联储将降息25个基点),美元指数可能回落,进一步支撑黄金价格;同时,地缘政治风险若持续升级,央行购金需求可能进一步增加。建议投资者关注世界黄金协会每月购金数据、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以及地缘政治冲突进展等关键变量。
(注:本文中未标注来源的数据均来自网络搜索及券商API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