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块分化现象,探讨头部企业与尾部企业表现差异的核心驱动因素,揭示市场从管线预期向商业化落地的估值逻辑转变,为投资者提供价值投资策略建议。
港股18A规则(《主板上市规则》第18A章)自2018年推出以来,成为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核心通道。截至2025年9月,18A板块已有超100家企业上市,总市值超3000亿港元。但2025年以来,板块内部分化加剧:头部企业(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股价企稳回升,年内涨幅超15%;而尾部企业(如部分未盈利的小型生物科技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年内跌幅超30%[0](注:此处数据基于券商API对18A板块的跟踪统计)。这种分化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8A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研发管线的潜力,但不同企业的执行能力差异显著。头部企业已进入商业化收获期:例如百济神州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超20亿元,同比增长35%;信达生物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达攸同销售额超15亿元,占国内市场份额约20%[1](注:数据来源于公司2025年中报)。而尾部企业多处于临床早期阶段,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但无收入来源,现金流压力凸显。例如某小型生物科技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超90%,现金及等价物仅能支撑12个月运营,市场对其生存能力的担忧导致股价暴跌。
2024年以来,港股市场对18A公司的估值逻辑发生转变:从“管线预期”转向“商业化落地”。一方面,香港联交所对18A公司的上市标准有所收紧,要求企业在提交上市申请时需具备更明确的临床数据和商业化计划;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风险偏好下降,更关注企业的短期现金流和盈利可能性。例如2025年上市的某18A公司,因临床数据未达预期,上市首日破发超20%,反映市场对“概念型”公司的容忍度降低。
随着18A板块的扩容,同一治疗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例如PD-1/PD-L1抑制剂领域,已有超10家18A公司布局,产品同质化严重。头部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尾部企业因缺乏差异化优势,难以获得市场认可。例如某尾部企业的PD-1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未显示出优于现有药物的疗效,导致其股价在2025年下跌超40%。
过去,18A公司的估值主要基于“管线价值折现法(DCF)”,即通过预测未来研发成功后的现金流来估值。但这种方法对临床风险的估计不足,导致部分公司估值过高。现在,投资者更倾向于使用“阶段估值法”:临床早期公司采用研发投入倍数(通常为3-5倍),临床后期公司采用销售额倍数(通常为8-12倍)[2](注:数据来源于券商研报)。这种方法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发展阶段,降低了估值风险。
过去,投资者主要关注研发管线的数量和进度(如临床Ⅰ/Ⅱ/Ⅲ期的数量)。现在,投资者更关注管线的质量(如是否为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商业化能力(如销售团队的规模和渠道)、现金流状况(如现金及等价物能否支撑2-3年运营)。例如,百济神州因拥有多个best-in-class管线(如替雷利珠单抗)和强大的商业化团队,其估值在2025年回升至历史高位;而某尾部企业因管线多为me-too药物且现金流紧张,估值持续下跌。
随着市场对18A公司的认知逐渐成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更倾向于投资有明确商业化路径、现金流稳定、研发管线多元化的头部企业。例如,2025年以来,18A板块的资金流向集中于头部5家企业,占板块总成交额的60%以上[0](注: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对18A板块的交易统计)。
港股18A公司的分化并非投资逻辑的彻底改变,而是从“概念炒作”向“价值投资”的回归。过去,市场对18A公司的估值过于乐观,忽视了研发风险和商业化难度;现在,市场更关注企业的实际价值,即研发管线的质量、商业化能力和现金流状况。对于投资者而言,未来的投资机会将集中于头部企业(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有差异化管线的企业(如专注于罕见病的生物科技公司)、现金流稳定的企业。
随着18A板块的进一步成熟,市场的分化将持续加剧。头部企业将凭借规模效应和研发优势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尾部企业若无法实现研发突破或商业化落地,可能面临退市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谨慎的决策,避免陷入“概念炒作”的陷阱。同时,随着香港联交所对18A公司的监管加强,市场的透明度将提高,有利于长期价值投资的发展。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