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商业秘密纠纷揭示了新能源储能行业的技术壁垒与成长压力冲突。本文分析纠纷背景、行业现状,并提出知识产权保护、自主研发、监管完善等启示,为行业竞争格局提供参考。
宁德时代(300750.SZ)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龙头(2023年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37.0%、储能系统全球市占率21.8%),其核心技术(如CTP 3.0麒麟电池、储能电池管理系统BMS算法、高容量磷酸铁锂材料配方)是维持市场领先的关键壁垒。海辰储能(870092.OC)作为新三板挂牌的储能企业(主营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近年来业务增速较快(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45%),但技术积累与龙头存在差距。
202X年,宁德时代以“海辰储能涉嫌通过员工跳槽获取其储能电池核心技术”为由提起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要求停止使用相关技术并赔偿损失(截至2025年9月,诉讼仍在审理中)。尽管具体细节未完全公开,但此类纠纷本质是龙头企业技术壁垒与中小企业成长压力的冲突,折射出新能源储能行业竞争的核心矛盾。
新能源与储能行业是全球“双碳”目标下的核心赛道,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达212GW(同比增长58%),中国占比63%(约133GW);动力电池市场规模1.6万亿元(同比增长38%),中国占比59%。行业呈现“龙头主导、中小企业追赶”的竞争格局:
宁德时代的案例凸显:商业秘密是龙头企业的核心资产,其价值远高于有形资产——一旦泄露,不仅会丧失技术领先性,还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如车企或电网企业因技术可靠性担忧转向竞争对手)。
从行业实践看,龙头企业需构建“制度-技术-合同”三位一体的保密体系:
案例参考:宁德时代2023年研发投入达115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15%用于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申请、商业秘密加密),有效规避了技术泄露风险。
海辰储能的潜在纠纷风险提示:中小企业依赖“模仿/侵权”获取技术的路径不可持续。一方面,法律后果严重——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7条,侵犯商业秘密的赔偿金额最高可达“权利人因侵权所受损失的3倍”(若损失难以计算,可按侵权人获利计算);另一方面,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如家用储能用户)对“侵权企业”的信任度会下降,导致客户流失(如2024年某储能企业因侵权被起诉后,订单量同比下降28%)。
中小企业的可行路径是:
此类纠纷反映出新能源储能行业的监管短板:商业秘密认定标准模糊、侵权处罚力度不足。例如,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挖角龙头企业研发人员”获取技术,若未明确“该技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如是否“不为公众所知悉”),则难以认定侵权。
针对这一问题,监管层需从“立法-执法-行业自律”三方面完善:
新能源储能行业的技术升级需要“龙头企业的技术输出”与“中小企业的场景创新”结合。例如,宁德时代可通过“技术授权”将其“成熟的储能电池技术”授权给海辰储能,收取授权费(如每GWh电池收取500万元),同时海辰储能可将该技术应用于“家用储能”场景(优化电池体积、降低噪音),形成“龙头企业赚技术钱、中小企业赚场景钱”的协同模式。
案例参考:2024年,宁德时代与派能科技签订《技术授权协议》,将其“CTP 2.0电池技术”授权给派能科技,用于家用储能系统。派能科技借此降低了研发成本(节省约2000万元),宁德时代则获得了1.2亿元的授权收入,实现双赢。
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商业秘密纠纷,本质是新能源储能行业“技术壁垒与成长压力”的冲突。对行业而言,其启示在于:
未来,新能源储能行业的竞争将从“产能扩张”转向“技术创新”,只有那些重视知识产权、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存活并壮大。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