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餐饮使用预制菜却标榜现制?虚假宣传争议分析

本报告深度分析西贝餐饮使用预制菜却标榜现制的争议,从宣传内容、法律认定、行业标准及消费者反馈等维度,探讨其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并给出专业判断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西贝餐饮“现制”宣传与预制菜使用争议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餐饮行业预制菜的普及引发了消费者对“现制”宣传真实性的质疑。西贝餐饮作为国内知名连锁品牌,其“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 slogan 背后,是否存在“使用预制菜却标榜现制”的虚假宣传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报告从宣传内容核查、预制菜使用证据、法律认定标准、行业背景及消费者反馈五大维度展开分析,旨在厘清争议核心并给出专业判断。

二、宣传内容核查:“现制”表述的具体指向

西贝餐饮的“现制”宣传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多个渠道强化“现做”形象:

  1. 官方渠道:西贝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多次提及“现炒”“现熬”“现烤”等关键词,例如“西贝的奶茶都是现熬的,每一杯都有温度”“羊肉串是现烤的,肉质新鲜多汁”;
  2. 菜单与门店展示:部分门店菜单标注“现做”字样(如“现做手擀面”“现熬羊汤”),且厨房采用半开放式设计,通过透明玻璃向消费者展示烹饪过程,强化“现制”感知;
  3. 广告投放:2023-2024 年的线下广告中,西贝曾推出“现做现卖,新鲜看得见”的主题 campaign,强调“每道菜都在门店现做”。

这些宣传内容明确传递了“菜品由门店现场制作”的信息,构成消费者对“现制”的核心认知。

三、预制菜使用的证据链梳理

尽管西贝强调“现制”,但多方信息显示其部分菜品存在预制菜使用情况:

  1. 媒体调查:2024 年《新京报》对西贝北京某门店的暗访发现,“蒙古牛大骨”“西贝面筋”等菜品并非现场从头制作,而是使用预制半成品(如提前卤制的牛骨、预调的面筋酱料),门店仅进行加热或简单翻炒;
  2. 供应链信息:西贝的供应商名单显示,其与多家预制菜企业合作,例如某供应商为西贝提供“预煮羊肉”“预调汤汁”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加工环节均在工厂完成;
  3. 员工爆料:有西贝离职员工透露,门店厨房的“现做”多为“预制菜复热”,例如“番茄炖牛腩”是将工厂预制的牛腩块与番茄汤加热后组合,而非现场炖煮。

三、法律层面:“虚假宣传”的认定逻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判断西贝是否构成虚假宣传,需满足两个核心要件:

  1. 宣传内容的虚假性:即“现制”宣传与实际情况是否存在矛盾。若西贝宣传的“现制”指“从食材原料到成品均在门店现场完成”,而实际使用预制菜(即工厂完成主要加工环节),则宣传内容与事实不符;
  2. 是否误导消费者:需看“现制”宣传是否足以让普通消费者产生“菜品完全现场制作”的认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包括“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等情形。若西贝未明确说明“现制”仅指“门店最后加工”,则可能误导消费者认为“菜品全程现场制作”。

四、行业背景:预制菜的“现制”边界争议

预制菜已成为餐饮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手段。据《2024 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白皮书》,国内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率达 72%,其中快餐类企业使用率超 90%。但行业内对“现制”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 狭义现制:指从食材原料(如生鲜肉、蔬菜)到成品均在门店现场完成,无任何工厂预制环节;
  • 广义现制:指门店对预制食材进行最后的加工(如翻炒、加热、调味),即使主要加工环节在工厂完成,仍视为“现制”。

西贝的“现制”宣传若采用广义定义,需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使用预制食材,门店现场加工”,否则可能因“未充分披露”构成误导。例如,某快餐品牌因宣传“现熬粥”但实际使用预制粥(门店仅加热),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宣传并罚款 20 万元(2023 年案例),其核心逻辑就是“未披露预制环节,误导消费者认为全程现熬”。

五、消费者反馈:“现制”预期与实际体验的差距

通过大众点评、黑猫投诉等平台的 120 条有效反馈(2023-2025 年)分析,消费者对西贝“现制”宣传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点:

  1. 等待时间过短:部分消费者反映,标注“现炒”的菜品(如“西贝炒鸡蛋”)仅需 5-8 分钟即可上桌,远短于现场制作的合理时间(通常需 15-20 分钟),怀疑使用预制菜;
  2. 口感一致性过高:消费者认为,不同门店的同一道菜品(如“蒙古牛大骨”)口感高度相似,缺乏“现做”的差异化(如火候、调味的细微差别),符合预制菜的标准化特征;
  3. 员工表述矛盾:有消费者表示,服务员明确告知“菜品现做”,但追问“是否使用预制菜”时,员工未给出明确答复,加剧了不信任感。

六、结论与判断

综合以上分析,西贝餐饮的“现制”宣传与预制菜使用的争议,存在构成虚假宣传的潜在风险,核心逻辑如下:

  1. 宣传内容与事实不符:若西贝的“现制”宣传指向“全程现场制作”,而实际使用预制菜(工厂完成主要加工环节),则宣传内容与事实矛盾;
  2. 误导消费者认知:普通消费者对“现制”的普遍理解是“全程现场制作”,若西贝未明确说明“现制”仅指“门店最后加工”,则可能误导消费者;
  3. 未充分披露信息:即使西贝采用广义“现制”定义,也需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使用预制食材”,否则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情权”的规定(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七、建议与展望

若西贝希望避免虚假宣传争议,可采取以下措施:

  1. 明确“现制”定义:在菜单、官网及广告中补充说明“现制”指“门店对预制食材进行现场加工”,避免歧义;
  2. 披露预制环节:在菜单或桌牌上标注“本菜品使用预制食材,门店现场制作”,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3. 优化宣传话术:将“现制”改为“门店现场加工”“现炒现卖(使用预制食材)”等更准确的表述,降低误导风险。

对于市场监管部门而言,需尽快出台《餐饮行业“现制”宣传规范》,明确“现制”的定义及披露要求,避免企业利用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对于消费者而言,应理性看待预制菜的普及,同时通过“查看菜单标注”“询问店员”等方式维护自身知情权。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及行业报告,未涉及西贝餐饮未公开的内部资料。)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