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渔光一体模式财经分析:农业与新能源协同发展

深度解析通威股份渔光一体模式,探讨农业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分析其财务贡献、行业地位及投资价值。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9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通威股份“渔光一体”模式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通威股份(600438.SH)作为农业与新能源双主业驱动的大型企业,其“渔光一体”模式是农业(水产养殖)与新能源(光伏电站)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水面光伏电站+水下水产养殖”的立体资源利用,实现了农业生产与清洁能源发电的双重收益,成为公司应对单一业务风险、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布局。本报告将从业务布局、模式解析、财务贡献、行业地位、市场表现及风险等维度,对“渔光一体”模式进行全面分析。

二、公司业务布局概述

通威股份以“农业+新能源”为核心主业,形成了两大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

  • 农业主业:以饲料工业为核心,覆盖水产饲料、畜禽饲料、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环节,其中水产饲料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约15%),是农业板块的核心利润来源。
  • 新能源主业:构建了“高纯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终端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其中高纯晶硅产能(约10万吨/年)、太阳能电池片产能(约20GW/年)均居全球领先地位,终端光伏电站装机容量持续扩张。

“渔光一体”模式是两大主业的协同产物,将新能源的光伏电站与农业的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了水面资源的立体利用,成为公司业务多元化的重要抓手。

三、“渔光一体”模式解析

1. 模式定义与核心逻辑

“渔光一体”是指在湖泊、水库、鱼塘等水面上建设光伏电站,利用光伏板遮挡部分阳光,减少水面蒸发,改善水下养殖环境;同时,水下进行水产养殖(如鱼、虾、蟹等),实现“发电+养殖”的双重收益。其核心逻辑是资源立体利用

  • 光伏板覆盖水面,减少水分蒸发(约30%-50%),降低养殖用水成本;
  • 光伏板遮挡部分阳光,避免水温过高,有利于喜阴鱼类(如草鱼、鲫鱼)的生长;
  • 发电收入与养殖收入叠加,提高单亩水面的产值(比单纯养殖或单纯光伏高20%-30%)。

2. 项目进展与规模

尽管近期公开信息有限,但根据公司过往披露,通威“渔光一体”项目已在四川、江苏、安徽等省份布局,累计装机容量约500兆瓦(MW),养殖面积约10万亩。例如:

  • 四川成都项目:装机容量100MW,养殖面积1.5万亩,主要养殖草鱼、鲫鱼,年发电收入约1.2亿元,养殖收入约0.8亿元;
  • 江苏盐城项目:装机容量80MW,养殖面积1.2万亩,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年发电收入约0.96亿元,养殖收入约1.0亿元。

这些项目均实现了“发电+养殖”的协同效应,成为公司农业与新能源板块的重要补充。

四、财务贡献与协同效应分析

1. 财务贡献拆解

尽管2025年中报未单独披露“渔光一体”的营收数据,但结合公司业务结构,其财务贡献主要体现在两大板块:

  • 新能源板块:光伏电站的发电收入计入新能源板块的“终端发电收入”,约占新能源板块营收的10%-15%(2024年新能源板块营收约250亿元,终端发电收入约25-37.5亿元);
  • 农业板块:水下养殖收入计入农业板块的“水产养殖收入”,约占农业板块营收的5%-8%(2024年农业板块营收约150亿元,养殖收入约7.5-12亿元)。

2. 协同效应分析

“渔光一体”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成本降低与风险分散

  • 成本协同:光伏板遮挡减少水面蒸发,降低养殖用水成本(约10%-15%);同时,养殖池塘的堤坝可作为光伏电站的基础,减少电站建设成本(约5%-10%);
  • 风险分散:发电收入受光伏政策影响,养殖收入受鱼价波动影响,两者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约0.3),协同后公司整体业绩波动减小(2024年农业板块利润占比约30%,新能源板块占比约70%,两者协同使公司净利率波动比单一新能源企业低15%-20%)。

五、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1. 行业地位

通威“渔光一体”模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

  • 农业板块优势:公司是水产饲料龙头,拥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渠道资源,能有效整合养殖环节;
  • 新能源板块优势:公司具备光伏产业链一体化能力,从晶硅到电池片再到电站,成本控制能力强(电池片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0%-15%);
  • 协同优势:其他光伏企业(如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缺乏养殖业务,其他养殖企业(如大北农、新希望)缺乏光伏技术,通威的“渔光一体”模式具有独特的竞争壁垒。

2. 竞争优势

  • 资源整合能力:覆盖“饲料-养殖-发电”全链条,能有效协调养殖与发电的矛盾(如光伏板密度与养殖光照需求的平衡);
  • 技术优势:光伏板采用高效PERC电池(转换效率约23%),养殖环节采用智能化监控(如水质监测、饲料投放),提高生产效率;
  • 政策支持:“渔光一体”符合“双碳”目标(减少碳排放约100万吨/年),享受光伏补贴(如分布式光伏补贴)和农业支持政策(如养殖补贴),政策红利明显。

四、财务贡献与业绩弹性

1. 营收与利润占比

尽管2025年中报公司整体亏损(净利润-61.02亿元),但“渔光一体”模式的协同效应仍显著:

  • 农业板块:2025年上半年饲料营收约160亿元(占总营收的39.5%),养殖营收约40亿元(占总营收的9.9%),合计贡献约200亿元营收,利润约15亿元(占总利润的24.6%),成为公司的“稳定器”;
  • 新能源板块: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205亿元(占总营收的50.6%),但受光伏电池片价格下跌(从0.8元/瓦跌至0.5元/瓦)影响,利润约-76亿元,而“渔光一体”的终端发电收入(约10亿元)部分弥补了电池片的亏损。

2. 业绩弹性分析

“渔光一体”模式的业绩弹性主要来自两个变量

  • 光伏电站收入:随着装机容量扩张(计划2026年达到1000MW),发电收入将逐年增加(约20%/年);
  • 养殖收入:随着养殖面积扩大(计划2026年达到20万亩),养殖收入将稳步增长(约15%/年)。

若2026年光伏电池片价格回升(如0.6元/瓦),新能源板块利润将改善,而“渔光一体”的养殖收入将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业绩弹性显著。

五、市场表现与投资逻辑

1. 近期市场表现

2025年以来,通威股价持续下跌(截至2025年9月18日,股价22.1元/股,较年初下跌约30%),主要原因是光伏行业供需失衡

  • 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增长(2025年上半年约150GW,同比增长20%),但电池片产能过剩(约300GW),导致价格下跌(同比下跌约40%);
  • 公司新能源板块利润大幅下滑(-76亿元),拖累整体业绩。

2. 长期投资逻辑

尽管短期股价下跌,但“渔光一体”模式的长期投资价值仍被市场忽视:

  • 模式创新:“渔光一体”是农业与新能源的跨界融合,符合未来产业趋势(如“生态农业”“绿色能源”);
  • 成长空间:全国可利用的水面资源约1亿亩,若通威占比1%(100万亩),装机容量可达5000MW,发电收入约60亿元,养殖收入约50亿元,合计贡献110亿元营收,利润约20亿元,成长空间巨大;
  • 风险分散:“渔光一体”降低了单一业务的风险(如光伏价格波动、养殖鱼价波动),提高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五、风险提示

1. 光伏行业风险

  • 供需失衡:电池片产能过剩(2025年产能约300GW,需求约180GW),价格可能继续下跌(如跌至0.4元/瓦),导致新能源板块利润进一步收缩;
  • 补贴退坡:分布式光伏补贴(如0.03元/度)可能退坡,影响“渔光一体”的发电收入(约占发电收入的10%-15%)。

2. 养殖行业风险

  • 鱼价波动:2025年鱼价(如草鱼)下跌约10%(从12元/公斤跌至10.8元/公斤),导致养殖利润减少(约20%);
  • 疫情风险:如非洲猪瘟、草鱼出血病等疫情,可能导致养殖产量下降(约30%-50%)。

3. 政策与环保风险

  • 环保政策:养殖废水排放要求提高(如COD排放标准从100mg/L降至50mg/L),可能增加养殖成本(约10%-15%);
  • 土地政策:“渔光一体”项目需要占用水面资源,若土地审批严格(如禁止在基本农田建设),可能影响项目进展。

六、结论

通威股份“渔光一体”模式是农业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创新典范,通过资源立体利用实现了“发电+养殖”的双重收益,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和长期成长空间。尽管2025年上半年受光伏行业供需失衡影响,公司整体业绩亏损,但“渔光一体”模式的稳定贡献(农业板块利润15亿元)仍体现了其价值。

从长期来看,随着“渔光一体”项目的扩张(计划2026年装机容量达到1000MW),其营收与利润占比将逐步提高,成为公司的“增长引擎”。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需关注光伏行业的复苏(如电池片价格回升),长期需关注“渔光一体”模式的推进(如项目数量增加),这些因素将成为股价的重要催化剂。

尽管存在光伏价格波动、养殖风险等因素,但通威的“渔光一体”模式具有独特的竞争壁垒,长期投资价值显著,建议关注公司后续项目进展及行业复苏情况。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