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百利天恒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高达607%的原因,探讨其创新药管线布局、行业对比及未来商业化前景,揭示高强度研发投入背后的战略逻辑。
百利天恒(688506.SH)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与营销一体化的现代生物医药企业,核心业务涵盖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及创新生物药三大板块。其中,创新生物药是公司战略重点,拥有中美两地研发中心(美国Systimmune、中国百利药业和多特生物),具备小分子化学药、大分子生物药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全系列研发生产能力。公司的核心创新药管线包括EGFR×HER3双抗ADC药物BL-B01D1(已进入临床后期)、PD-L1/CD47双抗等,均为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热门赛道。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公司研发支出(费用化)为10.39亿元,较2024年同期(未披露具体数据,但结合管线推进节奏)保持高位。同期,公司总收入仅为1.71亿元,主要原因是2024年的收入大幅增长(58.22亿元)来自核心产品BL-B01D1的海外合作伙伴百时美施贵宝(BMS)支付的8亿美元不可撤销首付款(一次性非经常性收入),而2025年回归常态化运营,收入大幅下降。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费用化)占比为:
[ \text{研发投入占比} = \frac{\text{研发支出(费用化)}}{\text{总收入}} \times 100% = \frac{10.39}{1.71} \times 100% \approx 607% ]
这一比例看似异常高,实则是收入结构特殊性导致的短期波动。若剔除2024年一次性首付款的影响,公司常态化收入(如化药、中成药的常规销售)约为每年5-8亿元(结合历史数据推测),则研发投入占比约为130%-200%,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公司对创新药研发的高强度投入。
从资产负债表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资本化研发支出为2219万元(主要用于ADC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及生产工艺优化),费用化研发支出占比达97.9%(10.39亿元/10.61亿元)。这一结构符合创新药企业的普遍特征——早期研发阶段以费用化投入为主,旨在快速推进管线进展,待产品进入临床后期或商业化阶段再逐步资本化。
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通常在10%-30%(如恒瑞医药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约15%、百济神州约25%),但百利天恒的研发投入占比显著高于行业均值,主要原因有二:
在ADC药物领域,百利天恒的研发投入强度与同类企业(如荣昌生物、科伦药业)基本一致。例如,荣昌生物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约18%(收入12.6亿元,研发投入2.27亿元),而百利天恒若以常态化收入(5-8亿元)计算,研发投入占比约为130%-200%,虽因收入规模小而数值偏高,但投入力度并不逊色。
公司的核心创新药BL-B01D1(EGFR×HER3双抗ADC)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Ⅲ期临床,预计2026年提交上市申请。该药物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首个进入Ⅲ期临床的EGFR×HER3双抗ADC,具有first-in-class潜力。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公司未来的收入支柱。
尽管研发投入占比高,但公司的投入产出效率值得关注。2024年,公司通过BL-B01D1的海外授权获得8亿美元首付款,相当于56亿元人民币,覆盖了过去5年的研发投入(约30亿元)。这一案例说明,公司的创新药研发具有明确的商业化导向,通过海外授权快速回收资金,降低研发风险。
百利天恒的研发投入占比因收入结构波动而短期异常高企,但本质上反映了公司对创新药的高强度投入。常态化下,研发投入占比约为130%-20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符合创新药企业的发展规律。
根据券商API数据[0],百利天恒在生物医药行业(149家企业)中的关键指标排名如下:
综上,百利天恒的研发投入占比虽因短期因素波动,但核心逻辑是通过高强度投入布局创新药赛道,未来随着管线逐步商业化,投入效率将逐步提升。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公司创新药管线的进展(如BL-B01D1的Ⅲ期临床结果),这是判断其长期价值的关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