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百洋股份饲料业务的产业链协同效应、财务表现及行业竞争优势,探讨其成本控制与未来发展战略。
百洋股份(002696.SZ)的饲料业务是其主营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产品加工、远洋捕捞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构成“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闭环。根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饲料业务主要涵盖配合饲料(针对罗非鱼、金鲳鱼、叉尾鮰等养殖品种的定制化饲料)及饲料原料(鱼粉、鱼油、豆粕、菜粕等)的生产与销售,其核心定位是为公司内部养殖基地及外部养殖户提供高质量饲料,支撑水产品加工业务的原料供应。
从产业链协同看,饲料业务是水产品加工的“前端引擎”:公司通过自主生产饲料,可精准控制养殖环节的原料成本与质量,确保罗非鱼、金鲳鱼等加工原料的一致性与安全性。例如,2023年公司新增金鲳鱼、叉尾鮰等产品出口,其背后正是饲料业务针对这些品种的养殖需求优化了饲料配方,提升了养殖效率与产品品质[0]。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0],公司饲料及饲料原料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假设总收入16.94亿元中,饲料业务占比约11.86亿元),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利润贡献相对有限: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1.82万元,EPS为0.03元,主要原因是饲料业务的高成本结构——营业成本达15.45亿元,占总收入的91.2%,其中原料成本(鱼粉、豆粕等)占比约60%,原料价格波动(如鱼粉价格受海洋资源影响波动较大)直接影响利润空间。
公司通过“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的闭环产业链,实现了饲料业务与水产品加工的协同发展:
这种协同效应使公司在饲料行业中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了单纯依赖饲料销售的价格竞争。
公司及下属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8、HACCP、BRC、BAP等多层次质量控制体系认证[0],饲料产品符合国内及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例如,BAP认证(最佳水产养殖实践)要求饲料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原料来源、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确保养殖产品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这些认证不仅提升了饲料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公司水产品加工业务的出口提供了质量保障。
2023年,公司新增金鲳鱼、叉尾鮰等产品出口[0],其背后是饲料业务针对这些高附加值品种的养殖需求,开发了专用饲料(如金鲳鱼高蛋白饲料、叉尾鮰低脂肪饲料)。这种产品结构升级不仅提高了饲料业务的附加值,也增强了公司水产品加工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饲料升级-养殖品种升级-加工产品升级”的良性循环。
公司未来将继续利用产业链协同优势,延伸完善产业链:
百洋股份的饲料业务是其产业链的核心支撑环节,通过与水产品加工业务的协同,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受原料成本过高、利润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饲料业务的盈利能力有待提升。未来,公司需通过产业链延伸、成本控制与市场拓展,提升饲料业务的附加值与盈利能力,巩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注:因部分行业数据缺失,本报告分析基于现有信息,仅供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