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中国人寿保险产品结构优化方向,包括长期保障型产品、健康险拓展及理财型产品调整,助力监管合规与财务可持续。
中国人寿保险(601628.SH)作为中国寿险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产品结构优化是应对监管导向、市场需求变化及自身财务可持续性的关键战略。本文基于公司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行业趋势及监管要求,从现状评估、驱动因素、具体方向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中国人寿产品结构的优化路径。
根据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中国人寿的保费收入(prem_income)及负债结构呈现以下特征:
une_prem_reser)占比仍较高(约占总负债的15%),反映短期理财型产品(如1-3年期万能险、分红险)仍是负债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险责任准备金(reser_insur_liab)占比约60%,主要来自长期保障型产品(如终身寿险、重疾险),但仍有提升空间。compens_payout)中,健康险赔付占比约35%(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说明健康险业务增长较快,但寿险(尤其是定期寿险)赔付占比仍较低(约20%),长期保障功能未充分发挥。invest_income)中,短期金融资产(如交易性资产trad_asset)占比约25%,而长期资产(如持有至到期投资htm_invest、长期股权投资lt_eqt_invest)占比约50%。短期理财型产品的高负债成本(如万能险结算利率约4.5%)对投资收益形成压力,需通过长期保障型产品降低负债成本波动。银保监会202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的通知》(网络搜索[1])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重点开发保障期限长、保障责任明确、符合消费者长期风险保障需求的产品”,并限制短期理财型产品(如1年期以内万能险)的规模。中国人寿作为国有大型保险公司,需率先落实监管要求,避免监管处罚。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8.7%(网络搜索[2]),老龄化带来的长期护理、养老保障需求激增;同时,后疫情时代,居民健康意识提升,重疾险、百万医疗险的需求年增长率超过15%(同业数据[3])。中国人寿需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满足这些刚性需求。
短期理财型产品(如万能险)的负债成本约4.5%-5%,而长期保障型产品(如终身寿险)的负债成本约2%-3%(公司内部数据[0])。2024年,中国人寿投资收益(invest_income)为636.77亿元(同比增长8%),若短期理财型产品占比下降10个百分点,可降低负债成本约0.5个百分点,增加净利润约30亿元(测算基于n_income的敏感性分析)。
同业如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太保(601601.SH)均已启动产品结构优化:平安2024年长期保障型产品占比提升至55%(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太保健康险收入增长20%(网络搜索[4])。中国人寿若不跟进,可能失去市场份额(2024年中国人寿寿险市场份额为20%,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reser_insur_liab)占比(目标从当前60%提升至70%)。这些产品期限长(20-30年)、负债稳定,符合监管要求,且能匹配长期资产(如长期债券、股权)。asset_mg_income)为50.77亿元(同比增长15%),目标2025年增长至60亿元(占总营收的2%)。代理人习惯销售短期理财型产品(佣金率高、销售难度低),转型销售长期保障型产品需要时间。应对策略:加强代理人培训(如开设“保障型产品销售技巧”课程),调整佣金结构(如提高长期保障型产品的佣金率),淘汰低效代理人(如连续3个月未销售长期保障型产品的代理人)。
长期保障型产品(如重疾险)的赔付风险(如发病率上升)需要精准定价。应对策略:利用大数据(如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人身保险疾病发生率表(2020)》)优化产品定价;设立赔付风险准备金(如reser_outstd_claims),应对突发赔付(如疫情导致的重疾赔付增加)。
客户对长期保障型产品的认知不足(如认为“寿险是死后才赔”),需要加强教育。应对策略:通过线上渠道(如微信、抖音)发布保险知识内容(如“为什么需要终身寿险?”);举办线下讲座(如“家庭风险保障规划”),邀请专家讲解保险的重要性。
中国人寿产品结构优化的核心是回归“保险姓保”,通过强化长期保障型产品、拓展健康险、优化理财型产品结构、发展特色产品及加强综合金融联动,实现监管合规、市场需求满足、财务可持续的目标。预计2025年,中国人寿长期保障型产品占比将提升至70%,健康险收入占比提升至15%,短期理财型产品占比下降至10%,从而保持寿险行业的龙头地位。
(注:文中数据均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及网络搜索[1]-[4]。)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