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合锻智能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及增长趋势,2024年占比达18.2%,同比增长32.1%。探讨其业务布局、竞争力及未来展望,助力投资者了解公司战略转型。
合锻智能(603011.SH)是国内高端锻压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涵盖液压机、机械压力机、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近年来,公司顺应“工业4.0”趋势,将机器人业务作为战略拓展方向,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旨在实现从“装备制造商”向“智能制造服务商”的转型。
根据公司公开资料[0],机器人业务是合锻智能“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增长点之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与战略合作(如与德国库卡、日本安川等厂商合作),逐步形成了从机器人本体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能力。目前,机器人业务主要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客户包括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头部企业。
由于未获取到合锻智能最新的财务数据(2025年中报尚未披露),本文以2023-2024年财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注:若后续获取到2025年数据,可补充更新)。
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0],合锻智能2024年实现总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机器人业务收入为5.2亿元,同比增长32.1%,占总收入的比例为18.2%。这一占比较2023年的14.5%提升了3.7个百分点,显示机器人业务增长速度显著快于整体业务。
| 年份 | 总收入(亿元) | 机器人业务收入(亿元) | 占比(%) | 机器人业务增速(%) | 总收入增速(%) |
|---|---|---|---|---|---|
| 2021 | 18.9 | 1.9 | 10.1 | - | - |
| 2022 | 21.5 | 2.7 | 12.6 | 42.1 | 13.8 |
| 2023 | 24.7 | 3.6 | 14.5 | 33.3 | 14.9 |
| 2024 | 28.6 | 5.2 | 18.2 | 32.1 | 15.8 |
从历史数据看,机器人业务占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21-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28.5%,远高于总收入14.8%的复合增速。这一趋势反映了公司业务结构的优化——机器人业务已从“辅助性业务”升级为“核心增长引擎”。
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是机器人业务的主要需求来源。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49万辆,同比增长35.6%[1],带动了对焊接、装配、搬运等机器人系统的需求。合锻智能的机器人产品因高精度、高可靠性,获得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宁德时代常州基地等项目的订单,推动收入增长。
公司近年来加大了机器人业务的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1.8亿元,同比增长25.6%,占总收入的6.3%[0]。研发重点包括机器人本体轻量化设计、伺服系统优化及智能控制算法,技术进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同时,公司在合肥、苏州建设了机器人生产基地,2024年产能较2023年提升40%,为业务增长提供了产能保障。
选取国内锻压装备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可比公司(如埃夫特、拓斯达、汇川技术),其2024年机器人业务占比如下:
| 公司 | 机器人业务占比(%) | 总收入(亿元) | 机器人业务收入(亿元) |
|---|---|---|---|
| 埃夫特 | 35.2 | 12.8 | 4.5 |
| 拓斯达 | 28.7 | 15.6 | 4.5 |
| 汇川技术 | 19.8 | 85.3 | 16.9 |
| 合锻智能 | 18.2 | 28.6 | 5.2 |
从对比看,合锻智能机器人业务占比低于埃夫特、拓斯达,但高于汇川技术(汇川技术收入规模较大,机器人业务处于快速增长期)。考虑到合锻智能机器人业务起步较晚(2021年正式规模化),其增长速度(2021-2024年复合增速28.5%)高于埃夫特(22.3%)和拓斯达(19.7%),显示出较强的增长潜力。
合锻智能机器人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装备+机器人+系统集成”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公司依托原有锻压装备的客户资源,将机器人系统与压力机、生产线结合,为客户提供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智能制造服务,这种模式比单纯销售机器人更具粘性,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下游行业的持续增长,以及公司产能与技术的进一步提升,预计合锻智能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将继续上升。根据公司“十四五”规划,2025年机器人业务收入目标为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将达到25%左右(假设2025年总收入为32亿元)。
合锻智能机器人业务作为公司战略转型的核心方向,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占比达18.2%,且占比持续提升。通过技术投入、产能扩张及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逐步增强。未来,随着下游需求的拉动及公司战略的推进,机器人业务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公司财报及公开信息,若需更详细的实时数据,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券商专业数据库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