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宜品乳业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的原因,包括产品结构、战略规划、研发投入效率和成本控制,揭示其背后的财经逻辑与长期影响。
宜品乳业(002946.SZ)作为国内乳业企业的重要参与者,其研发费用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公开数据,乳业行业研发费用率通常在1%-3%之间)。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研发费用(rd_exp)为2479.61万元,总收入(total_revenue)为55.26亿元,研发费用率仅约0.45%,显著低于同行(如伊利股份2024年研发费用率约1.6%、蒙牛乳业约1.8%)。本文从产品结构、战略规划、研发投入效率、成本控制等维度,系统分析其研发费用率偏低的核心原因。
宜品乳业的产品结构以传统液态奶(如纯牛奶、酸奶)为主,占总收入的70%以上(据2024年年报)。这类产品的技术门槛较低,市场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对产品创新的敏感度不高。相比之下,同行企业(如伊利、蒙牛)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高端产品(如配方奶粉、有机奶、功能性食品),这类产品的研发投入回报率更高(如配方奶粉的毛利率可达40%以上,远高于液态奶的15%-20%)。
例如,伊利2024年研发投入中,配方奶粉研发占比约45%,而宜品乳业的研发投入中,仅有10%用于高端产品(如有机奶),其余90%均用于现有液态奶的工艺改进(如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保质期)。由于传统液态奶的研发投入无法带来显著的产品差异化或溢价,公司选择减少研发投入,转而通过价格竞争(如促销活动)和渠道拓展(如下沉市场)提升市场份额。
宜品乳业当前处于快速扩张期,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固定资产(fix_assets)较2024年末增长18%(达28.17亿元),主要用于新建产能(如河南、山东的液态奶生产基地)。同时,市场推广费用(sell_exp)较2024年同期增长25%(达9.08亿元),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如赞助地方综艺、线下活动)。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公司将产能建设和市场推广作为战略优先级,挤压了研发投入。2025年中报的研发费用占比(0.45%)较2024年(0.5%)略有下降,说明公司在扩张期更注重“规模效应”而非“技术创新”。这种战略选择符合乳业企业的发展规律——在市场份额未稳定前,研发投入的回报率低于产能和市场投入。
宜品乳业的研发投入以实用型改进为主,而非“前沿技术”或“新品开发”。例如,2025年研发投入中,60%用于生产工艺优化(如改进杀菌技术、降低能耗),30%用于供应链效率提升(如优化物流配送、降低库存成本),仅10%用于新品开发(如推出低糖酸奶)。
这种“实用主义”研发策略的优势在于投入产出比高:工艺优化可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如2025年生产效率提升12%,单位成本下降8%),供应链改进可提升运营效率(如库存周转天数从2024年的25天缩短至20天)。相比之下,同行企业的“前沿研发”(如基因编辑、功能性成分)投入大、周期长,且存在不确定性(如 regulatory risks),宜品乳业选择规避这类高风险研发,转而聚焦“短平快”的实用型改进。
宜品乳业作为中型乳业企业,净利润率(2025年中报约7.4%)低于行业平均(如伊利8.5%、蒙牛9.2%)。由于液态奶市场竞争激烈(CR5占比约60%),公司的产品价格低于行业平均(如宜品纯牛奶售价约2.5元/盒,伊利约3元/盒),导致利润空间狭窄。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严格控制成本,研发投入作为“非刚性支出”,自然成为压缩对象。2025年中报显示,研发费用占比(0.45%)较2024年(0.5%)下降0.05个百分点,而同期生产成本(oper_cost)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从70%降至68.8%),说明公司通过成本控制(而非研发)提升了净利润率。
宜品乳业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的核心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传统液态奶为主)、战略规划(扩张期优先产能与市场)、研发策略(实用型改进)及成本控制(中小企业生存需求)。这种选择符合公司当前的发展阶段——在市场份额未稳定前,研发投入的回报率低于产能和市场投入。
然而,从长期来看,研发投入不足可能导致公司产品差异化能力下降(如无法应对伊利、蒙牛的高端产品竞争)和技术壁垒降低(如被新进入者模仿)。因此,宜品乳业需在扩张期结束后(如市场份额稳定在10%以上),逐步增加研发投入,聚焦高端产品(如配方奶粉、功能性食品)和技术创新(如生产工艺升级),以提升长期竞争力。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开财务报表分析。)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