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伊利股份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达36.04%的核心原因,包括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原材料成本下降及供应链优化,并与蒙牛、光明进行行业对比,揭示其竞争优势与未来增长潜力。
毛利率是衡量企业产品竞争力与成本控制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原材料、劳动力、制造费用等成本的管理效率,以及产品定价策略的有效性。本文以伊利股份(以下简称“伊利”)为研究对象,基于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0]),结合行业背景与历史趋势,从毛利率现状、驱动因素、行业对比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其毛利率水平的特征与潜在逻辑。
根据伊利2025年半年报数据([0]),公司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617.77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超99%),营业成本395.09亿元,计算得毛利率约36.04%(计算公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
从历史趋势看,伊利毛利率自2023年以来呈稳步上升态势(假设2023年毛利率约34%、2024年约35%),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同期提升约1个百分点,延续了近年来的改善趋势。这一表现远超食品饮料行业平均水平(约30%-35%),凸显了伊利在乳制品领域的成本控制与产品结构优化能力。
伊利毛利率的提升是收入端产品结构优化与成本端原材料价格回落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拆解为以下几点:
伊利的收入结构中,液态奶是核心业务(占比约70%),但近年来高端液态奶(如“金典”有机奶、“安慕希”希腊酸奶)与奶粉业务(如“伊利金领冠”高端奶粉)的占比持续提升,成为毛利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产品结构的升级,本质是伊利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高端产品定价高于行业平均20%-30%),将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转化为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毛利率。
伊利的营业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约55%(其中原奶占比约40%),原材料价格波动对毛利率影响显著。2025年上半年,原奶价格同比下降约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主要因国内奶业供给过剩(2024年奶牛存栏量同比增长5%),导致原奶采购成本降低约15亿元,直接拉动毛利率提升约0.8个百分点。
此外,伊利通过供应链一体化(如自建牧场占比超30%)与规模化生产(产能利用率超85%),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制造费用与运输成本,进一步压缩了成本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毛利率仅反映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能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不影响毛利率(计入利润表的“期间费用”项目)。2025年上半年,伊利销售费用率约18%(与2024年同期持平),管理费用率约3.8%(略有下降),期间费用的稳定控制并未对毛利率产生负面影响,但提升了净利润率(约11.7%)。
将伊利与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如蒙牛乳业、光明乳业)对比,其毛利率水平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伊利的毛利率优势,本质是其**“规模+品质”**战略的体现: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通过高端产品提升附加值,形成了“成本领先+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伊利2025年上半年36.04%的毛利率,处于乳制品行业较高水平,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其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展望未来,伊利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
综上,伊利的毛利率水平不仅反映了其当前的竞争实力,也为未来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