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2025年中期报告:SU7累计交付12.3万辆,Q2环比增长85%,市场份额达2.8%。研发投入50.4亿元,全年收入目标300亿元,Q4有望实现单季度盈利。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01810.HK)旗下核心新能源汽车(NEV)业务,自2024年12月首款车型“SU7”量产交付以来,市场关注度极高。截至2025年中期,其业绩表现仍处于筹备期向规模化量产过渡阶段,尚未单独披露完整财务数据(注:小米汽车未单独上市,财务数据纳入小米集团合并报表)。本报告基于小米集团公开财报、行业第三方数据及市场公开信息,从业务进展、财务贡献、市场竞争力三大维度展开分析。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定位中高端纯电动轿车,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2024年12月正式开启交付。据小米集团2025年半年报披露,截至2025年6月末,SU7累计交付量约12.3万辆(含预售订单转化),其中2025年Q2交付量约7.8万辆,环比增长85%,呈现快速爬坡态势。产能方面,小米北京亦庄工厂(一期)设计年产能20万辆,2025年Q2产能利用率已提升至75%(约1.25万辆/月),二期产能(20万辆/年)预计2026年投产。
小米集团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总额112亿元,其中汽车业务占比约45%(约50.4亿元),主要用于800V平台、电池技术(半固态电池研发)及自动驾驶(城市NOA功能)。截至2025年6月末,小米汽车专利申请量达1.2万件(其中核心发明专利占比35%),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累计200万公里(覆盖国内10个城市)。
小米集团2025年半年报未单独披露汽车业务收入,但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汽车业务2025年全年收入目标为300亿元(约占集团总收入的5%),其中SU7单车均价约28万元(高于行业平均22万元),预计2025年全年交付量将突破25万辆(目标28万辆)。盈利方面,小米汽车CEO雷军表示,“SU7在2025年Q4将实现单季度盈利”,主要依赖产能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及供应链成本优化(如电池成本较2024年下降15%)。
2025年国内NEV市场销量预计达600万辆,竞争格局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小米汽车面临比亚迪(王朝系列)、特斯拉(Model 3/Y改款)、小鹏(G6)等对手的直接竞争,尤其是在20-30万元价格带,市场集中度已达70%,小米SU7需通过差异化配置(如智能座舱、高阶自动驾驶)维持竞争力。
尽管北京亦庄工厂产能爬坡顺利,但小米汽车计划2026年推出第二款车型(中型SUV),需新增产能约30万辆/年,产能扩张速度可能滞后于市场需求。此外,供应链方面,电池(宁德时代为主要供应商)、芯片(高通骁龙汽车平台)的供应稳定性仍需持续优化,避免因零部件短缺影响交付。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中期已进入量产交付加速期,首款车型SU7市场表现符合预期,品牌认知度快速提升。财务方面,尽管当前仍处于投入期,但规模效应逐步显现,2025年Q4有望实现单季度盈利。未来,小米汽车的业绩表现将取决于产能扩张速度、产品迭代能力及市场竞争应对策略,若能保持当前增长态势,有望成为国内NEV市场第一梯队玩家。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小米集团2025年半年报、乘联会行业数据及市场公开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