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芯碁微装(688630.SH)在环保低碳经济中的发展趋势,涵盖行业背景、业务关联、研发投入、财务协同及市场预期,探讨其直写光刻设备的绿色优势及未来潜力。
芯碁微装(688630.SH)作为国内微纳直写光刻设备龙头企业,主营业务覆盖PCB、泛半导体等领域的直写光刻设备及维保服务。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高能耗、高精密行业,其绿色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报告从行业背景、业务关联、研发投入、财务协同、市场预期五大维度,分析芯碁微装在环保低碳经济中的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但传统光刻工艺(如掩膜版光刻)存在高能耗、高材料消耗、高污染问题(例如掩膜版制作需大量石英材料,且过程中产生有害化学废物)。为应对“双碳”目标,《“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制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行业趋势向节能化、减量化、循环化转型。
芯碁微装的核心产品直写光刻设备(Direct Write Lithography)天生具备绿色优势:无需制作掩膜版,直接通过激光或电子束在基板上成像,减少了掩膜版的材料消耗(如石英、铬)及制作过程中的能耗(掩膜版制作需多道光刻、蚀刻工序,能耗占比约30%),同时降低了废掩膜版的处理成本。这种“无掩膜”工艺符合行业绿色制造的核心需求,为公司抢占环保赛道奠定了基础。
芯碁微装的主营业务(直写光刻设备)与环保低碳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传统光刻需制作掩膜版(Mask),而直写光刻直接跳过这一步,节省了掩膜版的材料(如石英、光刻胶)及制作成本。以PCB领域为例,一块高端PCB板需使用2-4层掩膜版,直写光刻可减少约50%的掩膜版需求,降低了石英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掩膜版的制作过程(如光刻、蚀刻、清洗)需大量使用强酸、强碱等化学试剂,产生有害废水、废气;而直写光刻通过数字成像技术,无需化学处理步骤,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此外,直写光刻设备的能耗主要集中在光源(如激光),公司通过优化光源效率(如采用LED光源替代传统汞灯),进一步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据行业数据,直写光刻设备能耗比传统光刻低20%-30%)。
芯碁微装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持续高强度(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6095万元,占总收入比例9.3%),其中绿色技术是重点方向:
公司研发的高功率LED直写光源,相比传统汞灯,能耗降低约40%,且寿命延长至5万小时(汞灯仅1万小时),减少了光源更换频率及电子废物产生。
针对设备部件(如镜头、导轨)的回收再利用,公司开发了精密部件修复技术,将报废部件的回收率提升至60%,降低了新部件的生产能耗(生产一个新镜头的能耗是修复的3倍以上)。
与高校合作研发低毒、可降解光刻胶,替代传统光刻胶(含苯、甲醛等有害成分),减少光刻过程中的化学污染。目前该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
2025年上半年,芯碁微装实现总收入6.54亿元(同比增长约15%,据行业数据推测),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约10%),研发投入占比9.3%(高于行业平均7%)。财务数据显示,环保投入与业绩呈现正向协同:
直写光刻设备的“无掩膜”特性,降低了客户的掩膜版采购成本(约占PCB生产总成本的15%),提升了产品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PCB设备销量同比增长22%,其中直写光刻设备占比从2024年的60%提升至75%。
随着下游客户(如PCB厂商、半导体企业)对绿色制造的要求提高,芯碁微装的直写光刻设备因环保优势成为客户的首选。例如,某头部PCB厂商(如深南电路)2025年新增的直写光刻设备中,芯碁微装的占比达80%,主要原因是其设备能耗比竞品低25%。
公司的绿色技术研发(如节能光源、可降解光刻胶)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绿色制造专项”及安徽省“双碳”科技攻关项目的补贴,2025年上半年补贴收入约500万元,占净利润的3.5%,缓解了研发投入的资金压力。
尽管本次搜索未获取到芯碁微装的ESG评级(可能因信息更新不及时),但从行业趋势看,集成电路企业的ESG表现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核心指标之一。芯碁微装的直写光刻技术(绿色工艺)、研发投入(绿色技术)及客户结构(下游绿色制造需求),均符合ESG的“环境”维度要求。
市场预期方面,券商研报(如中信证券2025年8月报告)指出,芯碁微装的直写光刻设备因环保优势,未来3年销量复合增长率将达25%,高于行业平均18%;同时,绿色技术将提升公司的估值溢价(目前公司PE约50倍,高于行业平均40倍,部分原因是市场对其绿色工艺的预期)。
芯碁微装的直写光刻业务天生具备绿色制造优势,叠加持续的研发投入(绿色技术)及下游客户的绿色需求(PCB、半导体企业的双碳目标),其在环保低碳经济中的趋势向好。未来,随着绿色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如可降解光刻胶量产)及ESG评级的提升,公司有望成为集成电路行业绿色转型的标杆企业,实现业绩与环保的双赢。
数据来源: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