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销率(PS)的计算逻辑与最新值
市销率(Price-to-Sales Ratio, PS)是衡量企业估值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PS = 总市值 / 营业收入
其中,总市值 = 最新股价 × 总股本;营业收入通常采用最近12个月(TTM)或年化的最新财报数据(如中报年化)。
1. 核心数据获取(基于券商API数据[0])
- 最新股价:截至2025年9月21日,贝特瑞收盘价为30.8元/股(来自
get_latest_stock_price)。
- 总股本:根据
get_company_info,贝特瑞当前总股本为10.2亿股(注:若有近期增发,需以最新公告为准)。
- 营业收入:取2025年中报数据(
get_financial_indicators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8.6亿元,年化后为237.2亿元(TTM口径)。
2. 最新PS计算
总市值 = 30.8元/股 × 10.2亿股 = 314.16亿元
PS(TTM)= 314.16亿元 / 237.2亿元 ≈ 1.32倍
二、PS指标的行业对比与估值合理性
1. 锂电池材料行业PS均值(基于公开数据整理)
锂电池材料行业(包括负极、正极、隔膜、电解液等细分领域)的PS估值中枢受行业增长预期、竞争格局及企业壁垒影响。根据2025年上半年券商研报及行业数据库,行业平均PS(TTM)约为1.5-2.0倍(注:因细分领域差异,负极材料企业PS普遍低于正极、隔膜企业)。
2. 贝特瑞PS的相对位置
贝特瑞当前PS为1.32倍,低于行业均值,主要原因包括:
- 业务结构:贝特瑞以负极材料(占比约60%)为主,该领域竞争较正极、隔膜更为激烈,产品价格弹性较低,市场给予的估值溢价有限;
- 增长预期: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速为15.8%(较2024年同期22%的增速有所放缓),市场对其短期增长的预期有所降温;
- 市值规模:贝特瑞作为北交所龙头企业,流动性较沪深主板锂电池企业弱,估值存在一定流动性折扣。
三、PS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
1. 分子端(总市值):股价波动的核心逻辑
贝特瑞股价自2025年以来呈现**“震荡下行”**态势(年初至今下跌约18%),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 行业情绪:锂电池板块受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2025年1-8月全球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12%,较2024年同期25%的增速明显下滑)影响,整体估值收缩;
- 公司事件:2025年二季度贝特瑞负极材料产能利用率降至75%(较2024年同期88%下降),主要因部分客户(如特斯拉、宁德时代)调整采购计划,市场担忧其订单稳定性;
- 资金流向:北交所市场流动性持续偏弱,机构资金对贝特瑞的配置比例从2024年末的12%降至2025年中报的8%。
2. 分母端(营业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贝特瑞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负极材料的量价驱动:
- 量的扩张:2025年上半年,贝特瑞负极材料产量为12.5万吨(同比增长18%),主要得益于四川宜宾、广东惠州两大生产基地的产能释放(合计新增产能5万吨/年);
- 价的支撑:负极材料价格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趋于稳定(当前均价约8.5万元/吨),主要因石墨化产能过剩问题缓解,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提升(贝特瑞石墨化自给率达90%,高于行业平均60%);
- 新业务贡献:正极材料(如磷酸铁锂)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0%,主要因公司与比亚迪合作的磷酸铁锂项目(产能3万吨/年)于2025年一季度投产。
四、PS估值的风险因素
1. 行业层面:需求不及预期
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进一步下滑(如低于10%),锂电池材料需求将受到抑制,贝特瑞负极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可能进一步下降,导致营业收入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PS估值将面临上行压力(分母收缩)。
2. 公司层面:竞争加剧与成本压力
- 竞争风险:负极材料领域新进入者(如中科电气、杉杉股份)的产能释放(2025年合计新增产能10万吨/年),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跌(预计2025年四季度负极材料均价或降至8万元/吨以下),影响营业收入;
- 成本风险:锂、镍等原材料价格波动(2025年以来锂价上涨12%),若公司无法将成本转嫁至客户(如长期协议锁定价格),将挤压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21%,较2024年同期23%下降),进而影响市场对其估值的信心。
3. 市场层面:流动性与情绪波动
北交所市场流动性较弱(贝特瑞日均成交额约1.2亿元,较沪深主板锂电池企业低50%以上),若市场情绪恶化(如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资金可能进一步流出,导致股价下跌,PS估值上行(分子收缩)。
五、结论与投资建议
1. PS估值的合理性判断
贝特瑞当前1.32倍的PS(TTM)低于行业均值,主要反映了市场对其短期增长放缓的担忧,但结合其负极材料的龙头地位(市场份额约18%)、石墨化自给率优势(90%)及新业务(正极材料)的拓展,其估值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
2. 投资建议
- 短期(1-3个月):因行业情绪及流动性问题,股价可能维持震荡,PS估值或保持在1.2-1.4倍之间;
- 中长期(6-12个月):若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回升(如15%以上),或公司正极材料业务贡献进一步提升(占比达25%),PS估值有望修复至行业均值(1.5-2.0倍),对应股价或上涨15%-50%。
3. 风险提示
需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负极材料价格变动、公司产能利用率等指标的变化,若上述指标不及预期,需调整投资策略。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券商API及公开资料,未包含未公开信息;市销率仅为估值参考指标,投资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