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莱特是中国领先的光伏玻璃制造商,市场份额约25%。报告分析其技术优势、产业链一体化及客户资源,展望未来竞争策略与产能扩张计划。
福莱特成立于1998年6月,总部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领先的光伏玻璃及综合玻璃制造商。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光伏玻璃、浮法玻璃、家居玻璃及工程玻璃四大板块,其中光伏玻璃为核心业务(占总收入的60%以上),主要产品包括超白光伏压花玻璃、薄膜光伏电池盖板等,客户覆盖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国内外知名光伏组件厂商。
管理层方面,公司由阮洪良家族控股,阮洪良任董事长,阮泽云任总经理,成媛任董事会秘书,核心团队拥有超过20年的玻璃行业经验,战略决策稳健。截至2025年6月,公司注册资本5.86亿元,员工总数7759人,资产总额达431.97亿元(2025年中报数据[0])。
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的核心材料(占组件成本的15%左右),其需求直接受全球光伏装机量驱动。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量达300GW,2025年预计将增至350GW,带动光伏玻璃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30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35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16.7%)。
行业集中度较高,CR4(信义光能、福莱特、南玻A、旗滨集团)占比超过70%,龙头企业主导市场:
福莱特拥有超白光伏压花玻璃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透光率达91.5%以上(行业平均约90%),强度符合IEC 61215国际标准,可提升光伏电池效率约1%。此外,公司掌握薄型玻璃(2.0mm以下)生产技术,降低组件重量约15%,满足下游客户对轻量化的需求。
公司拥有石英矿开采业务(位于安徽凤阳),石英砂自给率达60%以上(行业平均约30%)。石英砂是光伏玻璃的核心原材料(占成本的30%),自给率提升有效降低了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增强了成本竞争力。
福莱特与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头部组件厂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客户集中度达70%以上。例如,隆基绿能的光伏玻璃采购量中,福莱特占比约40%,体现了客户对公司产品质量的认可。
公司在国内拥有嘉兴、绍兴、安徽等生产基地,产能约8GW;2025年启动东南亚产能布局(越南、泰国),计划新增2GW产能,应对欧美贸易壁垒(如美国光伏关税),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0],公司实现营收77.37亿元,同比增长50.2%(行业排名18/18);净利润2.66亿元,同比下降81.3%(主要因光伏玻璃价格从2024年的25元/㎡降至2025年的18元/㎡)。尽管净利润大幅下滑,但营收增长仍体现了公司的产能释放能力。
公司货币资金达45.12亿元(2025年中报),资产负债率约48%(行业平均约55%),财务状况稳健。此外,公司未分配利润达100.75亿元,具备充足的资金用于产能扩张和技术研发。
公司计划加大大尺寸玻璃(182mm、210mm)和薄型玻璃(1.6mm以下)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尺寸玻璃可降低组件边框成本约20%,薄型玻璃可降低运输成本约10%,均为下游客户的核心需求。
2025年,公司计划在嘉兴新增2GW光伏玻璃产能,在越南新增1GW产能,总产能将达到11GW,巩固行业第二的地位。海外产能布局可应对欧美贸易壁垒(如美国对中国光伏玻璃的反倾销税),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公司计划通过并购或自建方式切入光伏组件领域,实现“玻璃+组件”一体化,提高产业链附加值。组件业务的毛利率约15%(高于玻璃的10%),可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福莱特作为光伏玻璃行业的第二大制造商,具备技术优势、产业链一体化及稳定客户资源等核心竞争力。尽管2025年受光伏玻璃价格下降影响,净利润大幅下滑,但营收增长仍体现了产能释放能力。未来,公司通过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及产业链延伸,有望巩固竞争地位,实现长期增长。
(注:报告中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资料。)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