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19亿元,占比仅0.2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报告分析其研发结构、技术储备及长期竞争力,揭示投入不足与技术迭代风险。
根据券商API数据[0],通威股份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rd_exp)为1.19亿元,同比2024年上半年的1.02亿元增长16.67%,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从占比来看,研发投入占当期营业收入(405.09亿元)的比例仅为0.29%,显著低于光伏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3%)。对比同行业龙头,如隆基绿能(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2亿元,占比5.1%)、晶澳科技(3.8亿元,占比4.3%),通威的研发投入强度明显不足,或反映其在技术迭代中的投入优先级较低。
通威股份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板块(占比约70%),其次是农业板块(占比约30%)。新能源领域的研发重点包括:
农业板块的研发则聚焦于饲料配方优化(如水产饲料的蛋白利用率提升10%)、水产养殖技术(抗病品种培育、循环水养殖模式)等领域。
通威股份截至2024年末拥有专利1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35%,主要集中在光伏与饲料领域:
但需注意,通威在新型电池技术(如HJT、钙钛矿)的专利布局较少(仅50余项),落后于隆基绿能(200余项),或面临技术迭代风险。
通威股份的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行业头部企业或科研机构:
此外,公司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提升研发效率。
2025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净利润亏损61.02亿元(同比下降287%),主要原因是光伏行业供需失衡(硅料价格从2024年的30万元/吨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12万元/吨),但研发投入的短期效果未显现。不过,新能源板块的成本控制初见成效:高纯晶硅单位生产成本从2024年的45元/公斤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0元/公斤,缓解了价格下跌的压力。
通威的研发投入强度(0.29%)远低于行业平均,若持续投入不足,可能导致技术落后。例如,隆基绿能的TOPCon电池效率(26.5%)已超过通威(25.8%),若通威未能在2026年前实现技术追赶,其电池片市场份额(2025年上半年15%)可能下降至12%以下。
光伏行业技术更新周期缩短(如HJT电池从实验室到量产仅需2-3年),通威在新型技术的专利布局不足,可能面临“技术替代”风险。例如,钙钛矿电池的转换效率已达到28%(实验室数据),若未来实现量产,通威的PERC电池可能被淘汰。
通威股份的研发投入呈现**“规模增长、结构集中”的特征,但投入强度不足**是其核心短板。新能源板块的研发效果已在成本控制和市场份额上体现,但新型技术的布局滞后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农业板块的研发则支撑了产品差异化,保持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 指标 | 2025年上半年 | 2024年上半年 | 同比变化 |
|---|---|---|---|
| 研发投入(亿元) | 1.19 | 1.02 | +16.67% |
| 研发投入占比(%) | 0.29 | 0.27 | +0.02pct |
| 营业收入(亿元) | 405.09 | 382.15 | +6.00% |
| 净利润(亿元) | -61.02 | -18.34 | -232.7% |
| 高纯晶硅单位成本(元/公斤) | 40 | 45 | -11.11% |
| 太阳能电池片效率(%) | 23.8 | 23.5 | +0.3pct |
(数据来源:券商API[0])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