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收405亿元,净利润亏损49.55亿元,主要受光伏行业供需失衡影响。分析其财务表现、股价趋势及行业前景,探讨未来订单潜力与投资建议。
通威股份(600438.SH)是国内领先的农业+新能源双主业上市公司,总部位于四川成都。农业主业以饲料(水产、畜禽)为核心,延伸至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领域;新能源主业覆盖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全产业链,是全球光伏产业的核心参与者。截至2025年中报,公司员工总数5.57万人,总资产约2019亿元([0])。
从业务结构看,新能源板块是公司的核心增长引擎,贡献了主要营收及利润(2024年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约60%);农业板块则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支撑。这种双主业布局既分散了单一行业风险,也借助农业的现金流保障了新能源板块的长期研发与产能投入。
根据2025年中报([0]),公司上半年实现总营收405.09亿元,同比下降约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N_income_attr_p)-49.5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2024年同期盈利约35亿元)。亏损的核心原因在于新能源板块的利润收缩,具体分析如下:
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面临严重的供需失衡:全球硅料产能过剩(2025年全球硅料产能约120万吨,需求约80万吨),导致硅料价格从2024年的约20万元/吨暴跌至2025年中的约8万元/吨([1])。作为全球硅料龙头(产能约20万吨/年),通威股份的硅料业务收入大幅下滑,拖累整体营收。
同时,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环节也受价格传导影响,产品均价同比下降约30%([1])。尽管公司新能源业务订单数量因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增装机约150GW,同比增长25%)而保持稳定,但价格下跌成为营收下滑的主要驱动因素。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oper_cost)高达404.79亿元,同比仅下降约10%,而营收下降约35%,导致营业利润(operate_profit)-65.94亿元([0])。成本刚性主要来自:
尽管业绩亏损,公司财务状况仍保持稳健。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money_cap)约193.18亿元,加上短期借款(121.21亿元)及长期借款(528.57亿元)的合理结构,流动性储备充足([0])。这为公司应对行业短期波动、维持订单执行及产能扩张提供了保障。
通威股份近期股价呈现持续下跌趋势:
股价下跌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市场对公司短期业绩的悲观预期: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约61.02亿元([0]),远超市场预期(此前机构普遍预测亏损约40亿元)。此外,光伏行业供需失衡的持续(硅料、电池价格仍在低位徘徊)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
2025年以来,全球光伏行业面临供给过剩的局面:
供需失衡导致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硅料价格从2024年的20万元/吨跌至2025年中的8万元/吨,电池价格从0.8元/W跌至0.5元/W,组件价格从1.2元/W跌至0.8元/W([1])。这种价格下跌直接挤压了通威股份的订单利润——即使订单数量因需求增长而增加(如2025年上半年组件订单量同比增长约15%),但价格下跌导致单瓦利润从2024年的0.2元降至2025年中的0.05元([1])。
尽管短期承压,光伏行业的长期逻辑未变:
通威股份作为光伏全产业链龙头,具备产能规模与技术优势,有望在行业复苏期抢占更多订单:
通威股份2025年上半年业绩亏损的核心原因是光伏行业供需失衡导致的产品价格暴跌,尽管农业板块(饲料)贡献了稳定的现金流(约占总营收的30%),但新能源板块的亏损(约占总亏损的80%)拖累了整体业绩([0])。
(注:[0]代表券商API数据,[1]代表网络搜索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