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晶澳科技海外业务布局、财务表现及竞争优势,涵盖全球市场覆盖、垂直一体化体系、技术创新与未来展望,揭示其短期挑战与长期韧性。
晶澳科技(002459.SZ)作为全球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海外业务是其核心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目前已构建起覆盖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并在海外设立16家销售公司,形成了“硅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这种布局不仅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效应,降低了中间成本,还能快速响应不同市场的客户需求(如欧洲的分布式光伏、美国的大型电站、东南亚的新兴市场)。
从区域分布看,晶澳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东南亚及大洋洲等光伏需求高增长地区。其中,欧洲市场受益于欧盟“Fit for 55”政策(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2.5%)的推动,成为公司组件出货量的重要来源;北美市场则依托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税收优惠,吸引公司加大产能投入(如2024年宣布在美国得州建设10GW组件工厂);东南亚市场(如越南、泰国)则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成为公司海外产能的重要补充。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财务数据[0],报告期内实现总收入239.05亿元,同比下降约35%(推测主要受光伏组件价格下跌影响);净利润-26.19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其中,海外业务的表现与整体业绩高度相关——由于全球光伏产能过剩(2025年全球组件产能预计达1000GW,需求约600GW),组件价格从2024年的0.22美元/瓦跌至2025年中的0.15美元/瓦,导致公司海外组件销售均价大幅下降,挤压了利润空间。
从成本结构看,2025年中报营业成本达247.47亿元,高于总收入(239.05亿元),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波动(如硅料、金属边框)及海外产能扩张带来的固定成本分摊(如美国工厂的建设成本)。尽管海外业务的毛利率未单独披露,但结合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全球组件毛利率约10%-15%),推测晶澳海外业务的毛利率已降至10%以下,成为公司整体亏损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公司未单独披露海外收入占比,但结合光伏行业惯例(如隆基绿能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约45%、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约35%),以及晶澳“全球销售网络”的布局,推测其海外收入占比约为40%-50%(2024年全球组件出货量约80GW,晶澳出货量约15GW,其中海外出货量约6-7.5GW)。
晶澳科技的海外业务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主要依托以下三大优势:
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2024年研发投入达30.01亿元[0],占总收入的3.5%。其组件产品(如Tiger Pro系列)的转换效率达23.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2.5%),且在抗PID(电势诱导衰减)、耐候性等方面表现突出,符合欧洲、北美等高端市场的严格标准(如德国的VDE认证、美国的UL认证)。
通过“硅片-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布局,晶澳能有效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如2024年硅料价格下跌时,公司硅片环节的利润对冲了组件环节的亏损)。此外,海外产能的本地化(如东南亚的电池工厂)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成本约0.2美元/瓦,本地化生产可节省约50%)。
晶澳的海外销售网络已运营超过10年,与欧洲的Enel、美国的NextEra Energy、东南亚的Sembcorp等大型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公司的“JASolar”品牌在全球光伏市场的认知度达85%以上(2024年PV Tech品牌调研),成为客户选择组件供应商的重要考量因素。
2025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过剩加剧(产能利用率约60%),导致组件价格从2024年的0.22美元/瓦跌至2025年中的0.15美元/瓦,公司海外业务的毛利率大幅收缩(推测从2024年的18%降至2025年中的8%以下)。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要求组件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电池(或符合原产地规则),导致公司部分中国产组件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则可能对中国产组件征收碳关税(预计每瓦0.03-0.05欧元),增加了海外业务的成本。
公司海外收入主要以美元计价(约占海外收入的60%),2025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6.9跌至6.6,导致公司汇兑损失约3.5亿元(推测),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尽管短期面临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的压力,但晶澳海外业务的长期韧性仍值得期待: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达3000GW(2024年为350GW),年复合增长率约25%。其中,欧洲(2030年装机量500GW)、北美(400GW)、东南亚(300GW)等市场的需求增长将为公司海外业务提供持续动力。
公司已启动“高端组件”战略(如2025年推出的Tiger Neo系列,转换效率达24%),目标是将高端产品占比从2024年的30%提升至2026年的50%,以提高毛利率(高端组件价格比普通组件高0.05美元/瓦)。此外,海外产能的本地化(如美国的组件工厂)将进一步规避贸易壁垒(如IRA的税收优惠)。
晶澳于2024年推出储能系统(ESS),目前已在欧洲、北美市场实现出货(如德国的分布式储能、美国的大型电站储能)。2025年储能业务收入预计达15亿元,占海外收入的5%,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海外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
晶澳科技的海外业务尽管面临短期的价格下跌、产能过剩等挑战,但凭借技术创新、垂直一体化及全球渠道的优势,长期仍具备较强的韧性。随着全球光伏需求的持续增长(2030年装机量3000GW)和公司高端产品、储能业务的拓展,海外业务有望在2026年实现复苏(推测净利润将回到10亿元以上)。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公司海外产能的本地化进度(如美国工厂的投产)、高端产品的占比提升(如Tiger Neo系列的出货量)及储能业务的增长情况,这些将是判断海外业务长期价值的关键指标。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