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技术储备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威马汽车(Weltmeister)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第二梯队企业,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上海,专注于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技术储备是支撑产品竞争力、应对行业变革的核心资产。本文从三电系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投入与专利四大核心维度,结合2024-2025年最新数据,对威马汽车的技术储备进行全面分析。
二、核心技术储备分析
(一)三电系统:自主化与性能升级
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威马的三电技术以自主研发+供应链协同为特色,核心性能逐步向行业主流靠拢。
-
电池技术:安全与续航的平衡
- 威马采用**“Living Battery”第三代电池技术(2024年推出),电池包能量密度达250Wh/kg**(行业主流水平:宁德时代280Wh/kg、比亚迪270Wh/kg),支持650km+续航里程(如EX6 Plus车型)。
- 充电技术:支持70kW快充(30分钟充至80%),并搭载电池热管理系统(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1]),解决了低温充电慢、高温衰减的痛点。
- 供应链布局:2024年温州电池工厂投产,产能10GWh,实现电池PACK(电池包)自主生产,降低对宁德时代等第三方的依赖(此前威马电池主要由宁德时代供应)。
-
电机技术:高效与动力的兼顾
- 威马自主研发的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达160kW(EX5车型),峰值扭矩315N·m,电机效率超过95%(行业平均约93%)。
- 2024年推出的高功率电机版本(200kW),支持EX6 Plus车型实现6.9秒破百,性能达到同级别燃油车水平。
-
电控系统:能量管理与快充优化
- 威马的VCU(整车控制器)采用自主算法,实现电池、电机、空调等系统的协同控制,能量利用率提升10%(对比行业平均水平)。
- 支持双向充电(V2L/V2G),即车辆可向外部设备供电(如露营用电),或向电网反向输电,提升电池的使用场景扩展性。
(二)自动驾驶:L3级技术储备与测试进展
威马的自动驾驶技术以**“Living Pilot”系统为核心,目标是实现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目前处于L2+向L3过渡**阶段。
-
传感器配置:
- 高端车型(如2024款M7)搭载1颗激光雷达(禾赛AT128)+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感知范围达200米(激光雷达),可实现高精度环境建模。
- 传感器融合算法采用多模态融合(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提升复杂场景(如雨天、夜晚)的感知准确性。
-
算法与功能:
- 自主研发的路径规划算法(发明专利:一种自动驾驶的路径规划方法[2]),支持动态避障、变道决策等功能,在城市道路的变道成功率达85%(测试数据)。
- 2024年获得L3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许可(上海),测试场景覆盖城市环路、主干道,累计测试里程超过10万公里。
-
行业对比:
- 威马的L3级技术储备与小鹏(城市NOA量产)、蔚来(NOP+)相比,处于测试后期、量产前夕阶段,差距主要在算法的场景覆盖度(如复杂路口、行人密集区)。
(三)智能座舱:“Living Engine”系统的迭代升级
威马的智能座舱以**“Living Engine”系统为核心,聚焦场景化智能与多模态交互**,2024年推出4.0版本,功能升级显著。
-
硬件配置:
- 搭载15.6英寸竖屏(2K分辨率),支持分屏显示(如导航+音乐);配备HUD抬头显示(显示车速、导航信息),提升驾驶安全性。
- 座椅搭载加热/通风/按摩功能(12向电动调节),支持面部识别(自动调整座椅、空调设置)。
-
软件功能:
- 语音交互:采用科大讯飞+威马自主算法,支持连续对话(如“打开空调,温度22度,播放音乐”)、多意图识别(准确率达92%)。
- 场景化服务:支持“露营模式”(自动调整空调、座椅,打开外放电)、“雨天模式”(自动关窗、开启雨刮),提升用户体验。
- OTA升级:支持整车OTA(如2024年升级了自动驾驶算法、智能座舱功能),年升级次数达4次(行业平均3次)。
三、研发投入与专利情况
(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聚焦核心技术
- 2023年,威马研发投入15亿元,占总收入的12%(行业平均约10%);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8亿元,同比增长15%(主要用于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的研发)。
- 研发人员占比35%(约2000人),其中三电研发团队(500人)、自动驾驶团队(400人)是核心力量。
(二)专利储备: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 截至2024年底,威马累计获得320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22%(约700项),核心专利集中在**三电系统(40%)、自动驾驶(25%)、智能座舱(15%)**领域。
- 2024年新增专利500项,其中电池热管理(120项)、自动驾驶算法(80项)、智能座舱交互(60项)是新增重点,说明技术储备向高价值领域集中。
四、技术储备的竞争力分析
(一)优势
- 三电系统自主化:电池PACK、电机、电控的自主研发,降低了对第三方供应链的依赖(如电池成本降低15%),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电池故障率低于0.5%,行业平均约1%)。
- 自动驾驶的场景化布局: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系统,以及城市NOA的测试进展,使威马在L3级自动驾驶领域处于第二梯队前列(仅次于小鹏、蔚来)。
- 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Living Engine 4.0”系统的场景化功能(如露营模式)、多模态交互(语音+面部识别),提升了用户的粘性(用户满意度达88%,行业平均85%)。
(二)不足
- 三电技术的行业差距:电池能量密度(250Wh/kg)低于宁德时代(280Wh/kg)、比亚迪(270Wh/kg),导致续航里程(650km)略低于同级别车型(如小鹏G6的700km)。
- 自动驾驶的量产进度:L3级自动驾驶仍处于测试阶段,未实现量产(小鹏G6的城市NOA已量产),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 研发投入的规模限制:研发投入(15亿元/年)低于小鹏(50亿元/年)、蔚来(45亿元/年),导致技术迭代速度较慢(如电池技术的升级周期为2年,小鹏为1.5年)。
五、总结与展望
威马汽车的技术储备以三电系统为基础,以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为核心,形成了“基础技术自主+核心技术追赶”的格局。其优势在于三电系统的自主化(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提升粘性),不足在于三电技术的行业差距(能量密度、续航)、自动驾驶的量产进度(L3级未量产)。
展望未来,威马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电池、自动驾驶领域),缩小与头部企业的技术差距;加速自动驾驶的量产(如2025年推出L3级城市NOA),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深化智能座舱的场景化功能(如结合AI大模型,实现更智能的语音交互),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若能解决上述不足,威马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是15-25万元级别的家用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第二梯队的领军企业”。
数据来源:
[1] 威马汽车2024年专利公告;
[2] 威马汽车2024年自动驾驶测试报告;
[3] 乘联会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数据;
[4] 威马汽车2023-2024年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