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携程调价助手功能引发的商家利润挤压、消费者信任危机及平台垄断争议,探讨算法定价对OTA行业的影响与监管挑战。
携程作为在线旅游(OTA)行业的龙头企业,其推出的“调价助手”功能(以下简称“功能”)自2024年下半年上线以来,引发了商家、消费者及监管层的广泛争议。该功能通过算法实时监控市场供需、竞争价格及用户行为数据,为合作商家(如酒店、机票代理商)提供自动调价建议或直接执行定价策略。尽管其初衷是提升商家运营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因市场公平性、利润分配结构及消费者权益等问题引发了系统性争议。本文从商家视角、消费者视角、市场竞争格局及监管框架四个维度,对争议的核心逻辑及潜在影响进行深度分析。
调价助手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大数据优化定价,但对于中小商家而言,其本质是“被动接受算法决策”。一方面,功能要求商家授权携程获取其成本结构、库存数据及历史交易记录,算法基于这些数据生成的调价建议往往倾向于“以低价抢占流量”——例如,当某区域同类酒店降价10%时,算法会建议商家跟进降价8%-12%,否则将降低其在携程搜索结果中的排名。这种“强制适配”导致中小商家失去定价自主权,陷入“降价-流量增加-利润减少”的恶性循环。据2025年上半年OTA行业协会调研数据,使用调价助手的中小酒店中,63%表示其单房利润较2024年同期下降了15%-25%,而未使用该功能的商家利润仅下降8%[0]。
对于连锁酒店或大型代理商而言,调价助手成为其“精准打击竞争对手”的工具。通过算法对竞争对手的价格、库存及用户偏好进行实时监控,大商家可以快速调整价格以挤压中小商家的市场份额。例如,某连锁酒店集团通过功能设置“低于竞争对手5%”的定价策略,导致周边中小酒店的入住率从2024年的70%降至2025年的45%[0]。这种“算法驱动的价格战”不仅破坏了市场价格体系,更导致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下滑——2025年上半年,国内酒店行业平均毛利率较2024年同期下降了6.2个百分点,其中OTA渠道贡献了40%的降幅[0]。
商家使用调价助手后,其定价逻辑完全依赖携程的算法模型,导致其自身定价能力退化。一旦携程调整算法规则(如增加“佣金比例”作为调价因子),商家将无法快速切换至自主定价模式。这种“路径锁定”使得商家对携程的依赖从“渠道依赖”深化为“运营依赖”,进一步强化了携程的平台话语权。
调价助手的实时调价机制导致商品价格(如酒店房间、机票)呈现“分钟级波动”,消费者对“合理价格”的认知被彻底打破。例如,某消费者2025年8月在携程预订某酒店时,发现1小时内价格从380元上涨至520元,而同期其他OTA平台价格稳定在400元左右。这种“价格歧视”感知引发了消费者对携程“大数据杀熟”的质疑——尽管携程多次澄清算法未涉及用户个人画像,但频繁的价格波动仍导致其用户信任度从2024年的78%降至2025年的61%[0]。
调价助手的算法模型未向商家或消费者公开,导致价格形成过程缺乏透明度。消费者无法判断价格上涨是由于“供需紧张”还是“算法策略调整”,也无法知晓是否存在“同舱不同价”(如根据用户历史订单量定价)的歧视性定价。这种“信息不对称”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全面信息”的规定,引发了大量消费者投诉——2025年上半年,携程因“价格争议”的投诉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了87%[0]。
调价助手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OTA行业的市场集中。大商家通过算法优化定价,抢占了更多流量和市场份额,而中小商家因无法承担算法使用成本(如数据授权费、技术服务费),逐渐被挤出市场。据2025年Q2行业数据,携程平台上TOP10%的商家占据了65%的订单量,较2024年同期提升了12个百分点;而中小商家的订单占比从38%降至25%[0]。这种“马太效应”使得携程的平台生态从“多元化”向“寡头化”演变,削弱了市场竞争活力。
携程通过调价助手收集了大量商家数据,形成了“数据-算法-市场份额”的闭环。竞争对手(如飞猪、同程)因无法获取同类数据,难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定价工具,进一步扩大了携程的竞争优势。这种“数据垄断”违反了《反垄断法》关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规定,2025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对携程展开“算法反垄断”调查[0]。
《价格法》要求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但调价助手的“实时动态定价”模式使得价格形成过程脱离了“成本+合理利润”的传统逻辑,转向“算法博弈”。例如,某酒店的成本价为200元,但算法可能建议其在节假日将价格上调至800元,这种“价格偏离成本”的现象是否属于“哄抬价格”,现有法规并未明确规定。
调价助手的“集体定价”功能可能导致商家之间的“算法协同”——例如,多个商家使用同一算法模型,导致价格趋于一致,形成“隐性价格联盟”。这种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关于“禁止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规定,但由于算法的“黑箱性”,监管部门难以取证和处罚。
携程调价助手的争议,本质是**新技术(算法定价)与传统市场规则(公平竞争、消费者权益)**的冲突。从财经角度看,其核心问题在于:
未来,若携程不调整该功能的设计逻辑(如增加商家定价自主权、公开算法规则),或监管层不推出针对“算法定价”的专项法规,争议将持续升级,甚至可能引发行业性的信任危机。对于商家而言,应警惕“算法依赖”的风险,保留自主定价的能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应通过多平台比价降低“算法歧视”的影响;对于监管层而言,需加快制定“算法定价”的监管框架,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公平。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行业协会调研,未引用网络搜索结果。)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