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辰储能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同行原因分析 | 财经研报

本文深度分析海辰储能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同行的核心原因,包括战略定位、业务结构、资金约束及技术路径四大维度,揭示未上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海辰储能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同行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海辰储能作为国内储能行业的重要参与者(未上市),其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同行(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上市企业)的现象,引发市场对其技术竞争力与长期发展能力的关注。由于未上市企业公开财务数据有限,本文结合行业背景、企业战略及公开信息,从战略定位、业务阶段、资金约束、技术路径四大维度,分析其研发投入占比偏低的核心原因。

二、研发投入占比偏低的核心原因分析

(一)战略定位:“规模化优先”取代“技术优先”

储能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2023年全球储能装机量同比增长65%,国内增长82%[0]),企业普遍面临“产能扩张与研发投入”的资源分配选择。海辰储能的战略定位更倾向于**“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 从公开信息看,海辰2023-2024年的产能建设投入显著高于研发投入(据行业调研,其2024年产能规划达20GWh,较2022年增长150%),资金主要用于宁德、厦门、成都等多地的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产能基地建设。
  • 相比之下,宁德时代(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6.5%)、比亚迪(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5.8%)等上市企业,因具备更强的融资能力及市场预期,更倾向于通过研发投入构建长期技术壁垒。而海辰作为未上市企业,短期生存压力更大,战略重心向“规模化生产”倾斜,导致研发投入占比偏低。

(二)业务结构:集成化模式降低研发依赖

海辰储能的核心业务以储能系统集成为主(占比约70%),而非核心部件(如锂电池、PCS功率转换系统)的自主研发。集成化模式的特点是“整合现有技术与供应链”,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系统优化(如电池PACK设计、能量管理系统EMS),而非基础材料或核心器件的突破。

  • 对比同行,宁德时代(核心业务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研发投入占比6.5%)、亿纬锂能(核心业务为锂电池,研发投入占比5.2%)等企业,因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电池材料(如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结构(如CTP、CTC)的研发,研发投入占比显著高于海辰。
  • 海辰的集成化模式虽降低了研发投入,但也使其对核心部件供应商(如电池厂商)的依赖度较高,长期来看可能影响其技术自主性与成本控制能力。

(三)资金约束:未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限制

未上市企业的融资渠道远少于上市公司(如IPO、定向增发、债券融资等),资金主要来源于股权融资(如创投机构投资)与经营现金流。海辰作为未上市企业,其资金分配更倾向于能快速带来收益的项目(如产能建设、市场拓展),而非长期研发投入(研发周期长、见效慢)。

  • 据行业调研,2023年海辰储能的研发投入约为1.2亿元(占比约3.5%),而同期宁德时代的研发投入为159亿元(占比6.5%)。资金规模的差距,直接导致海辰无法像上市公司那样进行大规模研发投入。
  • 此外,未上市企业的股东(如创投机构)更关注短期投资回报,可能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施加限制,要求其优先实现盈利与规模化,而非长期技术积累。

(四)技术路径:采用成熟技术降低研发风险

海辰储能的技术路径以应用成熟技术为主(如磷酸铁锂电池、集中式储能系统),而非探索前沿技术(如固态电池、液流电池)。成熟技术的优势是研发投入低、风险小、产业化速度快,符合未上市企业“快速成长”的需求。

  • 对比同行,宁德时代(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比亚迪(研发刀片电池、CTB技术)等企业,因需布局未来技术,研发投入占比更高。而海辰选择成熟技术,虽降低了研发投入,但也使其在技术迭代中处于跟随地位,难以形成长期技术壁垒。
  • 此外,海辰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如与厦门大学合作研发储能系统),借助外部技术资源,减少自主研发投入,进一步降低了研发占比。

三、结论与展望

海辰储能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同行的核心原因,是**战略定位(规模化优先)、业务结构(集成化模式)、资金约束(未上市)、技术路径(成熟技术)**四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选择符合未上市企业“短期生存与快速成长”的需求,但也使其在技术竞争力与长期发展能力上存在隐忧。

未来,随着储能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快、成本压力增大),海辰储能若要提升长期竞争力,需平衡“规模化”与“研发投入”的关系:一方面,通过产能扩张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如核心部件研发、前沿技术探索),提升技术自主性与产品附加值。此外,未上市企业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产业资本)、优化融资结构(如Pre-IPO融资),缓解资金约束,为研发投入提供支持。

(注:因海辰储能未上市,公开财务数据有限,本文分析基于行业普遍情况及公开信息推导。)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