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鼎龙股份光刻胶项目投资背景、业务进展及财务影响,探讨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替代机遇与风险,展望公司转型半导体材料平台型企业的长期价值。
光刻胶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材料之一,其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大,长期被日本JSR、东京应化、美国陶氏化学等国际巨头垄断。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加速升级(如晶圆厂产能扩张、先进封装需求增长),光刻胶的国产化替代成为“卡脖子”关键环节,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鼎龙股份(300054.SZ)作为国内半导体材料平台型企业,成立25年来聚焦“卡脖子”材料技术研发,业务覆盖半导体工艺制程材料(CMP抛光垫/液、清洗液)、半导体显示材料、先进封装材料等领域。布局光刻胶项目是公司深化半导体材料产业链整合的重要举措,符合其“对标国际、坚持创新”的战略方向,旨在通过光刻胶等高端材料的突破,巩固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及公开信息,鼎龙股份的光刻胶业务主要聚焦KrF/ArF晶圆光刻胶(用于12英寸晶圆制造)及半导体先进封装光刻胶,目前处于客户端验证与市场推广加速期:
光刻胶项目作为公司“新增长点”,处于持续投入期。2025年上半年,高端晶圆光刻胶、新领域芯片开发等业务的投入影响归母净利润减少超5,000万元(占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13.7%),反映出项目前期研发成本较高。但随着产能爬坡与技术成熟,成本有望逐步优化(参考CMP抛光垫的成本下降趋势:2025年上半年抛光垫产能持续爬坡,规模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含CMP抛光垫/液、显示材料、先进封装材料、光刻胶等)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9%,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04%,成为公司主要增长引擎。其中,光刻胶作为半导体材料的“高端品类”,若能实现量产并导入主流客户,将进一步提升半导体材料业务的营收占比(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材料营收占比约54.6%),推动公司营收结构从“传统打印耗材”向“半导体材料”转型。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7.32亿元(同比增长约14%),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约33%);总资产88.17亿元,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36.51亿元,财务状况稳健。稳健的财务基础为光刻胶项目的持续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
光刻胶技术壁垒高(涉及光化学、高分子材料等多学科),客户端验证周期长(通常需要1-2年)。若验证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项目延迟量产,影响业绩释放。
国际巨头(如JSR、东京应化)占据全球光刻胶市场约80%的份额,国内企业(如南大光电、上海新阳)也在加速布局。鼎龙股份需在技术性能、成本控制、客户资源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才能抢占市场份额。
光刻胶的原材料(如树脂、感光剂)依赖进口,若原材料价格波动或供应短缺,可能增加项目成本,影响盈利能力。
鼎龙股份光刻胶项目的投资,是公司深化半导体材料产业链、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重要战略举措。尽管面临研发验证、市场竞争等风险,但公司稳健的财务状况、半导体材料业务的增长 momentum(如CMP抛光垫/液的快速增长),以及光刻胶市场的国产化替代需求,为项目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望未来,若光刻胶项目能顺利通过客户端验证并实现量产,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推动公司从“打印耗材龙头”向“半导体材料平台型企业”转型,长期价值值得期待。
(注: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及公开披露信息[0]。)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