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西南证券(600369.SH)资管业务下滑的三大原因:行业环境压力、内部能力薄弱及竞争格局挤压,并提出战略升级、产品创新等建议,帮助投资者理解其业务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西南证券(600369.SH)作为注册地在重庆的区域性综合券商,其资管业务近年来呈现下滑态势。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n_asset_mg_income)仅为876.53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不足0.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约1%-2%)。本文结合行业环境、内部战略及竞争格局,从多维度分析其资管业务下滑的核心原因。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券商资管业务面临“打破刚兑、净值化运作、限制通道”的转型要求。头部券商(如中信、华泰)凭借强大的投研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迅速完成净值化产品布局(如权益类FOF、量化对冲产品),而西南证券作为区域性券商,因主动管理能力不足,传统通道业务(如定向资管计划)被逐步压缩,导致资管规模收缩。例如,2023年以来,公司定向资管计划规模从2022年末的120亿元降至2025年中报的80亿元,降幅达33%。
2023-2025年,A股市场呈现“震荡下行+结构分化”特征,权益类资管产品净值普遍下跌。西南证券资管产品以传统股票、债券为主,缺乏对冲工具(如股指期货、期权),导致产品业绩不佳。例如,公司2024年发行的“西南证券-稳健增长1号”权益类资管计划,2025年上半年净值下跌12%,引发客户大规模赎回,规模从2024年末的15亿元降至2025年中报的5亿元,管理费收入减少约800万元。
西南证券的主营业务以证券经纪、投资银行和证券投资为主,资管业务未被纳入核心战略板块。从公司组织架构看,资产管理事业部仅为二级部门,员工数量不足200人(占总员工的8%),远低于头部券商(如国泰君安资管团队超500人)。投研资源的匮乏导致公司无法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如ESG、量化投资产品),错失了2024年以来的ESG投资热潮。
西南证券资管产品以“股票+债券”的传统组合为主,缺乏另类投资(如私募股权、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结构化产品(如夹层融资、资产支持证券)。例如,2025年上半年,公司资管产品中权益类占比达60%,债券类占比30%,而量化、FOF等创新产品占比不足10%。相比之下,头部券商(如华泰资管)的量化产品规模已超200亿元,覆盖股票、期货等多个领域,满足了投资者对低波动、高收益的需求。
西南证券的营业网点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重庆及周边省份),全国布局仅覆盖28个省份(缺海南、西藏、青海),而头部券商(如中信证券)网点覆盖全国31个省份,且拥有线上线下融合的渠道体系(如手机APP、第三方平台合作)。渠道限制导致公司资管产品无法触达全国性客户,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净值客户,进一步加剧了规模收缩。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2024年头部券商(前10名)资管业务规模占比达65%,而区域性券商(如西南证券)占比不足5%。头部券商凭借品牌影响力、投研能力和产品创新,吸引了大量客户。例如,中信证券2024年资管业务净收入达52亿元,是西南证券的60倍,其推出的“中信资管-价值成长1号”产品规模超100亿元,而西南证券同期最大的资管产品规模仅为15亿元。
西南证券作为区域性券商,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其资管产品在行业研究(如西南地区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方面未形成特色,无法满足本地企业的定制化资管需求(如产业并购基金、供应链金融)。相比之下,浙江券商(如浙商证券)聚焦长三角产业带,推出“浙商资管-长三角产业升级基金”,规模超50亿元,获得了本地企业的青睐。
西南证券资管业务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行业环境压力(资管新规转型、市场波动)、内部能力薄弱(战略投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渠道限制)及竞争格局挤压(头部券商主导)。其中,内部能力薄弱是根本原因,战略投入不足导致其无法应对行业转型和竞争挑战。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