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钴价波动对洛阳钼业财务表现、股价走势及业务策略的影响,探讨新能源需求与供给约束下的钴价驱动因素,揭示公司应对策略与长期发展潜力。
洛阳钼业(603993.SH)是全球领先的基本金属与稀有金属采选冶及贸易企业,核心业务覆盖铜、钴、钼、钨等金属的矿山采掘与加工,同时通过全资子公司埃珂森开展金属贸易业务。根据公司介绍,其钴业务位居全球前列,是公司“矿山+贸易”模式中的核心利润来源之一。
从业务布局看,公司钴资源主要来自非洲(如刚果(金)的TFM项目)、南美洲等地区,通过“三步走”战略(降本增效→产能倍增→创世界一流)扩大钴产能,目前处于“上台阶”的关键阶段(如TFM混合矿、KFM项目建设)。钴业务的核心地位体现在: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是铜钴价格上升及产销量增长(公司2025年中报预告),说明钴价波动对公司业绩具有显著影响。
钴价波动通过“价格-销量-利润”传导机制直接影响公司财务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维度:
钴的开采成本相对固定(如矿山建设、人工成本),因此价格波动会直接转化为收入与净利润的波动。以2025年中报为例,公司实现总收入947.73亿元,净利润98.43亿元(同比预增51.37%-67.98%),主要原因是“铜钴价格同比上升及产销量增长”(公司预告)。假设钴业务收入占比约20%-30%(参考同类企业数据),则钴价每上涨10%,有望带动总收入增长2%-3%,净利润增长3%-5%(因钴业务毛利率高于贸易业务)。
钴价上涨会提升矿山业务的毛利率(如钴精矿毛利率约30%-40%),而价格下跌则会压缩利润空间。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EBIT为168.28亿元,EBITDA为203.65亿元,均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主要受益于铜钴价格上涨。若钴价下跌10%,假设产量不变,毛利率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EBITDA可能减少5%-8%。
公司通过金属贸易业务(如埃珂森)开展钴产品贸易,可通过期货套期保值或现货对冲降低钴价波动风险。但贸易业务利润率较低(约1%-2%),对整体利润的对冲作用有限,核心仍依赖矿山业务的产能与成本控制。
钴价波动与洛阳钼业股价存在较强相关性,主要受市场对“钴需求-公司业绩”的预期驱动:
近期(2025年7-9月),洛阳钼业股价呈现震荡走势(10日均价12.51元,5日均价12.8元,1日收盘价12.52元)。若同期钴价上涨(如因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股价可能随之上行;若钴价下跌(如供给过剩),股价可能承压。例如,2024年钴价上涨期间,公司股价涨幅超过20%,体现了钴价对股价的正向驱动。
市场对钴价的长期预期(如新能源行业需求增长)是股价的核心支撑。洛阳钼业的“产能倍增”计划(如TFM混合矿、KFM项目投产)将增加钴产量,即使钴价波动,产量增长也能抵消部分负面影响。此外,公司在钴资源的全球布局(如刚果(金)的矿权)使其具备长期竞争力,支撑股价长期走势。
钴价波动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供需关系,具体包括:
钴的主要需求来自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约占钴需求的50%),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024年全球销量约1400万辆,同比增长35%),钴需求持续增加,支撑钴价。此外,高温合金(航空航天)、消费电子(手机电池)等领域的需求也在增长,进一步拉动钴价。
钴的开采主要集中在刚果(金)(约占全球供给的70%),政治不稳定、基础设施落后或环保政策加强可能导致供给中断,推高钴价。例如,2023年刚果(金)的矿权纠纷导致钴供给减少,钴价上涨约15%。
无钴电池(如磷酸铁锂电池、固态电池)的研发与普及可能减少钴的需求。若未来无钴电池成为主流,钴价可能下跌,影响洛阳钼业的钴业务。但目前无钴电池的能量密度仍低于钴酸锂电池,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
洛阳钼业通过以下措施应对钴价波动:
公司实施“三步走”战略,加快TFM混合矿、KFM等项目建设,增加钴产能(计划2026年钴产量较2023年翻倍)。产能扩张可降低单位成本,抵消价格下跌的影响;同时,产量增加也能在价格上涨时提升收入。
通过金属贸易业务(埃珂森)开展期货套期保值,锁定钴价,降低价格波动风险。例如,公司可通过卖出钴期货合约,对冲未来价格下跌的风险。
公司业务覆盖铜、钼、钨等多种金属,多元化布局可分散钴价波动的风险。例如,铜业务的增长(2025年上半年铜价上升)可抵消钴价下跌的影响。
钴价波动对洛阳钼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务表现(收入、净利润、毛利率)、股价走势(短期震荡、长期支撑)及业务策略(产能扩张、套期保值)等方面。作为全球领先的钴生产商,公司通过产能扩张、成本控制及多元化布局,能够有效应对钴价波动,长期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的增长。
未来,需关注以下因素对公司的影响: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