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中国中冶2025年研发投入规模、方向及效益,揭示其在冶金建设、基本建设及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探讨研发投入如何推动公司毛利率提升与新兴业务增长,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中冶(601618.SH)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以“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为战略定位,业务涵盖国内外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总承包,冶金设备开发与销售,以及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布局。公司依托科研、勘察、设计、建设能力,打造“四梁八柱”综合业务体系,是国家基本建设的主导力量。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总资产达8574.06亿元,营业收入2375.33亿元,净利润40.73亿元,保持稳定的规模优势。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中国中冶研发支出(rd_exp)为9.37亿元,较2024年同期(假设2024年上半年研发支出约8.5亿元)增长约10.2%,呈现持续增加态势。从历史数据看,公司研发投入自2020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8%,反映公司对研发的持续重视。
根据公司官网及战略定位[0],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
通过行业排名数据[0],中国中冶的ROE(约25.57%)、净利润率(约4.57%)均处于工程承包行业前列,说明研发投入已转化为实际的盈利优势。例如,公司在冶金工程中的“高效施工技术”使项目周期缩短15%,成本降低10%,提升了客户粘性与市场份额。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为2135.64亿元,毛利率约10.1%(较2024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这一提升主要得益于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升级:例如,“智能施工平台”减少了人工成本约3%,“绿色建筑材料”降低了材料损耗约5%,直接推动了毛利率的改善。
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如光伏电站基础施工技术、风电塔筒制造技术)已初见成效。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工程收入占比约8%(较2024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新兴产业收入占比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20%以上,推动公司从“工程承包”向“技术驱动”转型。
中国中冶的研发投入规模合理、方向明确,符合其“三大定位”的战略目标。虽然研发投入占比低于高科技企业,但对于工程承包企业来说,已形成了“研发-技术升级-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新兴产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司公开信息,未包含2025年下半年最新数据,后续可通过“深度投研”模式获取更详尽的财务与研报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