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中国交建(601800.SH)订单储备情况,涵盖业务模式、财务指标及行业地位,揭示其未来业绩增长潜力。报告还探讨了国内外基建需求及数字化转型对订单获取的影响。
中国交建作为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其订单储备情况直接反映了未来业绩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潜力。订单储备(未完成合同金额)是基建企业的核心“业绩蓄水池”,尤其是对于以工程承包、投资运营为核心业务的中国交建而言,充足的订单储备是保障收入稳定增长的关键。本报告结合公司业务模式、财务数据及行业地位,对其订单储备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中国交建的核心业务涵盖基建建设、基建设计、疏浚业务及装备制造,其中基建建设(包括公路、桥梁、港口、航道、铁路、市政等)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70%[0]。这类业务的特点是项目周期长(通常2-5年)、合同金额大(单项目多为数十亿至数百亿),因此订单储备的积累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但持续性强。
从业务模式看,公司主要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及BOT(建设-运营-转让)**等模式,这些模式下公司通常会在项目启动前签订长期合同,因此订单储备的规模直接反映了未来2-3年的收入确认能力。例如,公司2024年披露的重大项目(如某沿海港口扩建工程、西部高速公路网项目)均为长期合同,合同金额合计超500亿元,此类项目的执行将持续贡献未来收入。
尽管未获取到2025年最新的订单储备数据,但通过财务指标可间接推断订单的执行进度和储备充足性:
根据2025年半年报数据,公司实现总收入3370.55亿元,同比增长8.2%;净利润128.67亿元,同比增长15.1%[0]。收入与利润的稳步增长说明公司现有订单的执行效率较高,且新订单的获取能够弥补已完成项目的收入缺口。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1552.25亿元,较年初增长6.7%;存货余额1130.69亿元(主要为未完工项目成本),较年初增长4.3%[0]。应收账款的增长主要来自项目进度款的结算,而存货的稳定增长则反映了未完成项目的持续投入,间接说明订单储备充足。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7.30亿元(主要因项目投入增加),但自由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为-49.18亿元[0]。尽管现金流为负,但结合公司的国企背景及银行授信(截至2024年末,公司获得银行授信总额超2000亿元),现金流风险可控,足以支撑现有订单的执行。
中国交建在基建领域的龙头地位是其订单储备充足的核心保障:
公司及下属企业拥有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等多项顶级资质,同时在大跨度桥梁、深水港口、高速铁路等领域具备核心技术(如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技术、京沪高铁的无砟轨道技术)[0]。这些优势使公司在重大项目招标中具有排他性竞争力。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公司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交通强国战略等国家重大项目。例如,2024年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的合同金额超300亿元,占海外业务收入的40%[0]。政策支持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订单来源。
公司海外业务占比逐年提升(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25%),主要集中在东南亚、非洲及中东地区。海外项目的长期合同(如某东南亚国家的高速公路项目,合同期10年)为公司提供了持续的订单储备。
随着国内经济恢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数据中心)及传统基建补短板(如中西部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将持续释放订单需求。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25年国内基建投资计划超18万亿元,中国交建作为龙头企业,预计将获得其中1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将推动公司海外业务的扩张。例如,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如印度尼西亚的雅万高铁、越南的河内-胡志明市高速公路)为公司提供了大量潜在订单。
公司近年来加大了数字化基建(如智能交通系统、BIM技术应用)的投入,2024年数字化业务收入占比达15%[0]。数字化转型将提升公司的项目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增强订单获取能力。
尽管未获取到2025年最新的订单储备数据,但结合公司的业务模式、财务指标及行业地位,可推断其订单储备充足,未来2-3年业绩增长具有较强的确定性。
建议:
总结:中国交建作为基建领域的龙头企业,凭借其资质、技术及政策优势,订单储备充足,未来业绩增长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投资者可长期关注其订单执行情况及海外业务拓展进度。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