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晶澳科技毛利率逐年下滑的原因,包括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跌及成本控制压力,并探讨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及全球化布局的应对策略。
晶澳科技作为全球光伏组件龙头企业,其毛利率变化受行业环境、产品结构及成本控制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通过财务数据计算(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近年毛利率表现如下:
这一变化反映了公司在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面临产品价格下跌与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
光伏行业经历2021-2022年的高景气后,2023年起进入产能过剩周期。硅料、硅片、电池等核心环节产能快速扩张(如硅料产能从2022年的80万吨增至2024年的200万吨),供过于求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尽管原材料成本下降,但组件价格下跌幅度超过成本下降幅度(如组件价格下跌60%,而硅料成本仅下降70%),导致毛利率被挤压。
晶澳科技主营业务以光伏硅片、电池、组件为主(占比约85%),而这些业务均处于行业竞争最激烈的环节。尽管公司近年拓展了储能、智慧能源等业务,但占比仍较低(2025年中报储能业务占比约8%),尚未形成有效对冲。传统组件业务的价格敏感度高,一旦市场供过于求,毛利率易大幅下滑。
晶澳科技与隆基绿能、天合光能、阿特斯等龙头企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为抢占市场份额,企业纷纷采取降价策略,导致组件价格战升级。晶澳作为组件出货量全球前三的企业(2024年出货量约45GW),虽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但无法抵御行业性的价格下跌,毛利率下滑幅度与同行基本一致。
为缓解毛利率压力,晶澳科技采取了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全球化布局三大核心策略: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中报研发投入占比1.26%,高于行业平均),重点推进**N型电池(TOPCon、HJT)**技术迭代。N型电池效率(如TOPCon电池效率达26%)高于传统P型电池(约23%),且成本随产能规模化逐步下降(2025年N型电池成本较P型低约0.1元/瓦)。2025年,公司N型电池产能占比计划从2024年的30%提升至50%,预计将带动组件毛利率回升至5%以上。
公司将储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中报储能业务营收占比从2024年的5%提高至8%,毛利率约10%(高于组件业务)。此外,智慧能源业务(如光伏电站开发、运维)占比也逐步提升,通过“组件+储能+运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高客户粘性并增加附加值。
为减少对欧洲、美国等传统市场的依赖,公司加速拓展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2025年中报海外营收占比从2024年的60%提高至65%,其中东南亚市场营收增长30%。新兴市场的光伏需求增长快(如东南亚2025年光伏装机量预计增长40%),且产品价格高于传统市场(如东南亚组件价格较欧洲高0.15元/瓦),有助于缓解价格压力。
公司通过与硅料厂商签订长期协议(如2025年锁定10万吨硅料,价格较市场低5%),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时关闭低效产能(如淘汰2GW旧P型电池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2025年中报产能利用率从2024年的75%提升至85%)。
随着行业产能过剩的缓解(预计2026年硅料产能利用率将从2025年的60%提升至80%),产品价格将趋于稳定。公司N型电池与储能业务的占比提高,将带动毛利率从2025年中报的-3.52%回升至2026年的5%-7%。
若公司能保持N型电池技术领先(如HJT电池效率突破27%),并将储能业务占比提高至20%以上,毛利率有望回升至10%以上。此外,全球化布局的深化(如新兴市场营收占比达70%)将减少汇率风险,进一步支撑毛利率。
晶澳科技毛利率下滑是行业产能过剩与自身成本控制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公司通过技术创新(N型电池)、产品结构调整(储能)及全球化布局,已逐步形成应对策略。短期来看,毛利率有望止跌回升;长期而言,若能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