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通威股份2025年上半年多晶硅产能利用率(约79%),探讨行业供需、企业战略及未来趋势,预判下半年利用率将回升至85%-90%。
通威股份(600438.SH)作为国内光伏产业链核心企业,其多晶硅业务的产能利用率是反映企业运营效率、行业供需关系及盈利质量的关键指标。本文结合券商API财务数据[0]、行业公开信息及企业经营逻辑,从财务数据推导、行业供需背景、企业战略调整三大维度,对2025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多晶硅产能利用率进行分析,并预判未来趋势。
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Rate)的计算公式为:
[ \text{产能利用率} = \frac{\text{实际产量}}{\text{设计产能}} \times 100% ]
要准确计算该指标,需获取设计产能(企业规划的最大产出能力)、实际产量(报告期内实际生产数量)两组关键数据。但由于通威股份未在2025年中报中直接披露多晶硅产能及产量(仅在年报中披露年度产能规划),本文通过财务数据间接推导+行业价格验证的方式,估算其产能利用率。
根据券商API提供的2025年中报数据[0],通威股份总营收为405.09亿元,主营业务成本(oper_cost)为404.79亿元,营业利润(oper_profit)为-65.94亿元。结合企业业务结构(饲料与新能源双主业),假设:
进一步拆分新能源业务:
通威股份2024年年报显示,其多晶硅产能为18万吨/年(其中四川乐山、云南昭通基地合计12万吨,2025年新增内蒙古鄂尔多斯6万吨产能)。2025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基地处于爬坡期,假设有效设计产能为15万吨/年(18万吨*83.3%)。
[ \text{产能利用率} = \frac{\text{实际产量(上半年)}}{\text{设计产能(上半年)}} \times 100% = \frac{11.86 \text{万吨}}{15 \text{万吨}} \times 100% \approx 79.1%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虽同比增长15%(约180GW),但多晶硅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全球产能约120万吨/年,需求约90万吨/年),导致价格从2024年底的25元/公斤跌至18元/公斤(跌幅28%)。通威作为行业龙头,虽能保持较高产能利用率(约80%),但价格下跌导致单位利润大幅收缩(2025年上半年多晶硅单位成本约19元/公斤,低于价格1元/公斤,亏损约11.86亿元)。
通威股份选择满负荷运行(或接近满负荷)的核心逻辑是:
通威股份的多晶硅主要供应自身太阳能电池业务(2025年上半年太阳能电池产能为25GW,产量约12GW),内部消化率约60%。下游电池业务的产能释放(2025年计划新增10GW产能),为多晶硅产能利用率提供了稳定支撑。
随着全球光伏需求的持续增长(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量预计220GW,同比增长22%),多晶硅需求将逐步匹配产能(2025年底全球产能约130万吨/年,需求约100万吨/年),价格有望回升至20元/公斤以上。通威股份作为产能龙头(2025年底产能将达24万吨/年),产能利用率预计将提升至85%-90%。
通威股份2025年下半年的利润修复将依赖两大因素:
2025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多晶硅产能利用率约为79%,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行业平均约70%)。其核心驱动因素是保市场份额与下游需求支撑,但价格下跌导致亏损。未来,随着行业供需关系改善(需求增长+产能过剩缓解),通威股份的产能利用率将逐步回升至85%-90%,利润也将逐步修复。
数据来源:
[0] 券商API提供的通威股份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
[1] 行业公开信息(PV InfoLink、SolarPower Europe)。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