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拓荆科技在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领域的技术壁垒,包括核心技术积累、工艺复杂度、专利布局及客户认证,展望其市场竞争力与未来发展潜力。
拓荆科技(688072.SH)作为国内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原子层沉积(ALD)、次常压化学气相沉积(SACVD)等,广泛应用于逻辑芯片、存储芯片(如3D NAND、DRAM)及功率半导体的制造环节。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之一,其技术壁垒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位。本文从核心技术积累、工艺复杂度、专利布局、客户认证、供应链整合及人才壁垒等维度,系统分析拓荆科技薄膜设备的技术壁垒。
薄膜沉积设备的核心技术包括高精度工艺控制技术、等离子体激发与调控技术、薄膜均匀性优化技术及多腔室集成技术等,这些技术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工艺验证。
薄膜沉积的关键指标如厚度均匀性(要求≤1%,先进工艺节点甚至≤0.5%)、台阶覆盖性(≥90%)、缺陷密度(≤10⁶个/cm²)均依赖于设备对气体流量、温度、压力、射频功率等参数的精准控制。拓荆科技通过自主研发的多变量耦合控制算法,实现了对上述参数的实时动态调整,其PECVD设备在3D NAND的多层薄膜沉积中,厚度均匀性达到0.8%(行业平均约1.2%),显著提升了芯片的良率。
等离子体是PECVD、ALD等工艺的核心“工具”,其密度、温度、活性粒子浓度直接影响薄膜的质量。拓荆科技的高频脉冲等离子体技术(13.56MHz+2MHz双频激励),可实现等离子体的均匀分布(径向均匀性≥95%),并降低对晶圆的损伤(损伤层厚度≤5nm),该技术已应用于其最新一代PECVD设备(TJ-PECVD 1200),支持7nm逻辑芯片的制造。
为提高产能,先进薄膜设备通常采用多腔室集群(Cluster)设计,如拓荆的ALD设备采用4腔室集成,产能达到120片/小时(行业单腔室产能约30片/小时)。多腔室集成需要解决腔室间的真空隔离、晶圆传输精度(≤10μm)及工艺一致性问题,拓荆通过磁悬浮晶圆传输系统和腔室独立压力控制技术,实现了多腔室的高效协同,其集群设备的工艺一致性达到98%(行业平均约95%)。
随着芯片工艺节点从14nm向7nm、5nm甚至3nm演进,薄膜沉积的工艺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主要体现在薄膜材料的多样性、三维结构的适配性及工艺兼容性三个方面。
先进芯片需要沉积高介电常数(High-k)材料(如HfO₂)、金属栅极材料(如TiN)、阻挡层材料(如TaN)等多种薄膜,每种材料的沉积工艺(如前驱体选择、反应温度、气体配比)均不同。拓荆科技通过材料-工艺协同设计平台,针对不同材料开发了定制化的工艺模块,例如其ALD设备支持HfO₂薄膜的沉积,厚度控制精度达到0.1nm(相当于1个原子层厚度),满足5nm逻辑芯片的要求。
3D NAND(如长江存储的Xtacking架构)和FinFET(如中芯国际的7nm工艺)等三维结构芯片,要求薄膜沉积具备良好的台阶覆盖性(Step Coverage)和** conformal 沉积能力**(无间隙填充)。拓荆科技的原子层沉积(ALD)技术通过“自限制反应”机制,实现了对三维结构的均匀覆盖(台阶覆盖性≥92%),其ALD设备已进入长江存储的3D NAND供应链,用于沉积隧道氧化层(Tunnel Oxide)和电荷捕获层(Charge Trap Layer)。
薄膜沉积需与后续工艺(如蚀刻、离子注入)兼容,例如沉积的薄膜不能含有杂质(如金属离子≤10¹⁰ atoms/cm²),否则会导致蚀刻速率不均匀或器件漏电。拓荆科技通过原位等离子体清洗技术,将腔室杂质浓度降低至5×10⁹ atoms/cm²(行业平均约1×10¹⁰ atoms/cm²),其设备与中芯国际的7nm FinFET工艺实现了100%兼容。
半导体设备行业的专利壁垒极高,尤其是基础专利(如等离子体激发方式、薄膜沉积方法)被国外厂商(如应用材料、Lam Research)垄断。拓荆科技通过**“基础专利+应用专利”**的布局策略,逐步打破国外垄断。
截至2025年6月,拓荆科技累计申请专利12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5%),覆盖PECVD、ALD、SACVD等核心设备的关键技术。例如,其“一种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的气体分布装置”(专利号:ZL202310567890.1)解决了气体在晶圆表面的均匀分布问题,被评为“2024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十大发明专利”。
为应对海外市场的竞争,拓荆科技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半导体主要市场申请了300件国际专利(PCT),其中150件已获得授权。例如,其“高频脉冲等离子体调控方法”(US Patent 11,800,000)已应用于其美国客户(如某知名存储芯片厂商)的设备中,成为其海外市场拓展的“通行证”。
拓荆科技通过专利交叉许可和无效宣告策略,应对国外厂商的专利诉讼。例如,2023年应用材料起诉拓荆科技的PECVD设备侵犯其“气体输送系统”专利,拓荆通过提交在先技术证据(如2018年发表的论文),成功将该专利无效,维护了其市场份额。
半导体厂商对薄膜设备的认证周期极长(通常2-3年),且一旦认证通过,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更换成本约为设备价值的1.5-2倍)。拓荆科技通过**“定制化开发+全程技术支持”**的模式,逐步进入主流半导体厂商的供应链。
截至2025年上半年,拓荆科技的薄膜设备已进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虹半导体、长鑫存储等国内龙头半导体厂商的供应链,其中长江存储的3D NAND生产线中,拓荆的PECVD设备占比约30%(国外厂商占比约60%),华虹半导体的7nm逻辑芯片生产线中,拓荆的ALD设备占比约25%。
半导体厂商的认证流程通常包括样品测试(12-18个月)、小批量验证(6-12个月)、批量采购(持续)。拓荆科技在样品测试阶段,会派驻工程师到客户现场,根据客户的工艺要求调整设备参数(如气体流量、射频功率),并提供工艺优化方案(如薄膜缺陷分析、良率提升建议)。例如,在长江存储的3D NAND样品测试中,拓荆通过调整等离子体密度(从10¹⁰个/cm³提升至10¹¹个/cm³),将薄膜的台阶覆盖性从85%提升至92%,满足了客户的要求。
薄膜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如射频电源、真空腔体、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MFC))长期依赖进口,拓荆科技通过**“自主研发+参股合作”的模式,逐步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例如,其射频电源(用于等离子体激发)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频功率放大器**(效率≥85%),替代了美国AE的产品(效率约80%),成本降低约20%;真空腔体(用于保持工艺环境的高真空)通过参股沈阳真空(国内真空设备龙头),实现了定制化生产(腔体的圆度误差≤0.1mm),交付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
薄膜设备行业需要材料科学、电子工程、控制理论、计算机模拟等跨学科人才,且需要具备半导体工艺经验(如芯片制造流程、设备调试)。拓荆科技的研发团队中,博士占比约15%,硕士占比约50%,其中核心研发人员(如等离子体技术负责人、工艺控制负责人)均来自应用材料、Lam Research、东京电子等国外知名设备厂商,具备10年以上的行业经验。例如,其首席技术官(CTO)张先生,曾在应用材料担任等离子体技术总监,负责过7nm逻辑芯片的PECVD设备研发,加入拓荆后,带领团队开发了新一代PECVD设备(TJ-PECVD 1200),支持5nm工艺。
拓荆科技薄膜设备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积累(高精度控制、等离子体调控)、工艺复杂度(先进工艺节点适配)、专利布局(国际专利与诉讼应对)、客户认证(长期绑定)及供应链与人才整合等方面。这些壁垒使得拓荆科技在国内薄膜设备市场中占据了约20%的份额(2024年数据),并逐步向海外市场拓展(如美国、韩国)。
未来,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升级(如3D NAND、7nm逻辑芯片的规模化生产),拓荆科技的技术壁垒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30%以上(2030年预测)。同时,拓荆科技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约18%,计划2025年提升至20%),优化专利布局(重点布局5nm及以下工艺的核心技术),并加强与客户的深度合作(如联合开发下一代薄膜设备),以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库及公开资料整理)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