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5年锂电材料降价趋势及其对中游厂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影响,探讨盈利改善、竞争格局优化及未来价格走势,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2024年以来,全球锂电材料市场经历了显著的价格下行周期,碳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电解液及隔膜等核心品种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这一趋势在2025年持续深化,对锂电产业链中游材料厂商、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终端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报告通过梳理材料价格走势、分析降价驱动因素,重点探讨其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竞争格局及长期发展的影响,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根据网络搜索及券商研报数据[1],2025年上半年主要锂电材料价格较2024年同期下降明显:
中游厂商的盈利对材料价格高度敏感。以宁德时代(300750.SZ)为例,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788.86亿元,净利润323.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30%[0]。其毛利率从2024年的25%提升至2025年的30%,主要得益于碳酸锂降价带来的正极材料成本下降(正极材料占电池成本约40%,碳酸锂占正极材料约50%,碳酸锂降价25%使正极材料成本下降12.5%,电池成本下降5%)。
此外,磷酸铁锂厂商如德方纳米(300769.SZ)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净利润增长40%,主要因磷酸铁锂价格下降幅度小于碳酸锂(磷酸铁锂降价33%,碳酸锂降价25%,厂商通过优化配方降低了其他原料成本)。
材料降价降低了中游厂商的产能扩张成本(如碳酸锂降价使正极材料产能建设成本下降约10%),大型厂商加速产能布局:
竞争格局方面,头部厂商凭借规模优势(如宁德时代的采购成本比中小企业低5%)和技术优势(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抢占市场份额,中游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25年CR5从2024年的60%提升至70%)。
为应对价格下跌压力,中游厂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电池成本占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约40%,材料降价使电池成本下降5%,整车成本下降2%。下游车企有两种选择:
此外,材料降价推动了中低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2025年10万元以下车型占比从2024年的20%提升至30%),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
储能系统成本中,电池占比约60%,材料降价使储能系统成本从2024年的1.5元/Wh降至1.2元/Wh,降幅20%。这一变化刺激了全球储能装机量增长:
例如,宁德时代的“Power Cube”储能系统因成本下降,2025年销量增长60%,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大型厂商凭借规模优势(如宁德时代的产能、比亚迪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如采购成本、生产效率)抢占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因缺乏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逐渐被淘汰,中游CR5预计在2026年达到75%。
下游车企为锁定电池成本,加速与中游厂商的整合:
短期(2025-2026年):碳酸锂价格将维持在12-15万元/吨(供应过剩+需求放缓);
长期(2027-2030年):随着储能需求的爆发(2030年全球储能装机量达到1000GWh),碳酸锂价格可能回升至20万元/吨(需求拉动+供应紧张)。
锂电材料降价对产业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未来,随着储能需求的增长和技术进步,锂电材料价格将逐步趋于稳定,产业链各环节将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