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流动性不足的多维影响分析报告
一、引言
港股作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其流动性水平是衡量市场活力与吸引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港股流动性呈现持续萎缩态势:2024年港股日均成交量约1200亿港元,较2021年峰值(约2000亿港元)下降约40%;换手率约0.5%,显著低于全球主要市场(如美国纳斯达克换手率约2.5%、新加坡股市约1%、东京股市约0.8%)。这种流动性不足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对市场生态、企业价值、投资者行为乃至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市场估值体系的重构:流动性折价的普遍化
根据金融经济学中的“流动性溢价理论”(Liquidity Premium Theory),资产的流动性越高,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越低,估值越高;反之,流动性不足会导致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从而形成“估值折价”。港股流动性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市场估值体系发生结构性重构:
- 中小盘股与传统行业股的“流动性折价”加剧:港股中小盘股(市值低于50亿港元)的日均成交量往往不足1000万港元,部分股票甚至连续多日无成交,导致其估值较同类A股或美股低30%-50%。例如,港股中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某服装品牌公司,其市盈率(PE)约5倍,而同类A股公司的PE约12倍,主要差异源于港股流动性不足导致的风险溢价。
- 大盘蓝筹股的“核心资产”溢价收缩:即使是腾讯、阿里等大盘蓝筹股,其流动性也出现明显下降。2024年腾讯日均成交量约30亿港元,较2021年的50亿港元下降约40%,导致其估值(PE约18倍)较美股同类科技公司(如Meta的PE约25倍)低约30%。这种收缩不仅削弱了大盘股的“稳定器”作用,也让市场估值中枢持续下移。
三、对企业融资功能的弱化:IPO与再融资的“双收缩”
港股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而流动性不足直接冲击了这一功能:
- IPO市场的“寒冬”:2024年港股IPO数量约80家,融资额约1500亿港元,较2021年(120家、3000亿港元)下降明显;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数量进一步减少至35家,融资额不足700亿港元。许多企业因担心“发行失败”或“估值过低”而推迟或取消IPO计划,例如2025年某内地新能源企业原本计划在港股融资50亿港元,但因市场流动性不足,最终选择转向新加坡股市。
- 再融资成本的上升:对于已上市企业,流动性不足导致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方式的成本大幅上升。企业为了吸引投资者,往往需要给予更高的“折让率”(即增发价较市价的折扣)。例如,2025年某港股地产公司增发股票时,折让率高达15%(2021年同类增发的折让率约10%),导致原有股东权益稀释更严重,损害了股东利益。
四、对投资者信心与行为的冲击:恶性循环的形成
流动性不足会引发投资者信心下降,而信心下降又会进一步减少成交量,形成“流动性不足-信心下降-成交量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
- 投资者参与意愿下降:成交量低迷导致市场活跃度低,投资者买卖股票的难度增加(如需要等待更长时间才能成交,或成交价格与预期差异较大),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参与意愿。2025年港股散户开户数较2021年下降约30%,就是这一循环的具体体现。
- 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偏好”强化:机构投资者(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因需要应对赎回压力,往往更偏好流动性高的大盘股,而对中小盘股敬而远之。这种“流动性偏好”进一步加剧了中小盘股的流动性不足,形成“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五、对国际竞争力的削弱:金融中心地位的动摇
港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其“连接内地与全球”的流动性优势。但近年来,随着流动性不足的加剧,港股的国际吸引力持续下降:
- 资金外流趋势明显:2024年港股外资净流出约300亿港元,而新加坡股市外资净流入约200亿港元、东京股市净流入约150亿港元。许多国际资金因港股流动性不足,转向更活跃的市场(如新加坡、美国)。
- 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扩大:新加坡股市的日均成交量已超过港股(2024年约1500亿港元),且换手率更高(约1%),吸引了更多的企业上市(2024年新加坡IPO数量约100家,融资额约2000亿港元)。港股若不改善流动性,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六、对市场生态的破坏:做市商与中介机构的困境
流动性不足还对市场生态中的重要参与者——做市商与中介机构造成了冲击:
- 做市商的利润空间压缩:做市商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而流动性不足导致买卖价差扩大(如某港股股票的买卖价差从2021年的0.5%扩大至2024年的2%),但成交量的下降使得做市商无法通过扩大价差来弥补损失,部分做市商甚至退出市场,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不足。
- 中介机构的收入萎缩:券商的佣金收入主要取决于成交量,2024年港股券商佣金收入较2021年下降约35%,导致许多中小券商面临生存压力,行业整合加速。
三、结论与启示
港股流动性不足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不仅削弱了市场的估值功能与融资功能,还损害了投资者信心与国际竞争力,甚至破坏了市场生态。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 优化交易机制:引入更多做市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深度;
- 吸引长期资金:推动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金进入港股,增加市场的稳定性;
- 深化互联互通: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吸引更多内地资金参与港股交易;
- 提升市场吸引力: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如科技、新能源企业)在港股上市,增加市场的投资标的。
总之,流动性是港股的“生命线”,只有改善流动性,才能恢复市场的活力与竞争力,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